2022年的五四青年节,虽然我早已跨入不惑之年,但关于对“青年”的理解有两件事情值得记录。
1.《不被大风吹倒》
一大早就从微信视频里看到了莫言先生致青年人的信《不被大风吹倒》,连听n遍,甚是感动。
一本书,一个人,普通的故事经由作家的笔端在读过他的人们心间划下深深的烙印。我的脑子里有一个闪念,这篇文章会被某个省份用来当做高考作文题材。儿子中午打来电话告诉我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了莫言先生的这个视频,看来好的东西大家都会有共识。
网络截图余秋雨先生说,最好的诗是没有学问背景的诗,是第一眼看上去马上就能懂,在我们心中出现了图像的诗。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看,哪一句需要注释。
最好的文章也应该是这样的吧,看似没有学问背景,却在读的时候一定是有画面感的,是读完之后耐人寻味,直指人心的。
当你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我找到的答案是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撑。
2.文质说800天
张文质老师的《文质说》已经800天了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昨晚在李晓霞院长的主持下,12位嘉宾和张文质老师在网上齐聚直播间,共同完成了《今天,如何才能做一个“心安理得”的教师?》的网上直播活动。
非常荣幸能够以首季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的教师代表深度参与本次活动。活动中除了又认识了若干位第二季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课程的老师之外,我还了解到策划组织一次活动有多难,细节考虑要特别仔细。特别佩服晓霞院长的协调组织能力,从板块设计、人员分配,到文案策划、临场发挥,都能彰显她的功底深厚。
回顾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认真准备程度,还是需要再反思。我们都有三次出镜的机会,开头打招呼,中间三分钟对话,最后两句话寄语。能够听出很多老师要么是精心准备的,要么是靠自己的实力临场发挥的。讲真,这两点我都没有做到。连开头的打招呼,我准备好的台词都被晓霞院长说了,所以只能临时抱佛脚。中间的对话,我仅仅是开播前临时准备的稿子,不知道晓霞院长会问些什么,不知道从哪里准备,想着索性临场发挥吧!其实自己远远达不到临场发挥的能力,所以今后再有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是提前沟通,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婉卿老师的公众号文章说,自己虽已年过四十,但依然是青年,深以为然。也许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才是关键。
我会羡慕人家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大咖,也会羡慕人家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遇见明霞老师,遇见教育行走,我觉得自己仿佛年轻了很多。不再犹豫,不再左右彷徨,奋斗正青春,修行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