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谭延闿的母亲去世。出殡那天,谭家不让他母亲的灵柩走大门,他们说她是妾,只能走侧门。谭延闿直接躺到棺材上,怒吼道:“现在是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
谭延闿的母亲李氏自幼父母双亡,给有钱人家做丫鬟。一日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来朋友家做客,见李氏容貌清丽,聪明能干,手脚利落,就向朋友讨要过来,伺候自己的老母亲。
李氏伺候谭母尽心尽力,深得谭母喜欢,每次儿子来探望她,她都会对儿子夸赞李氏。这样谭仲麟不免多看李氏几眼,这一看不要紧,谭仲麟对年轻貌美的李氏动了心。李氏也对身份显赫,且高大帅气的主人暗自喜欢。郎情妾意,一来二去自然而然俩人春风一度。
事后谭仲麟并没把李氏放在心上,因为他已经有了几房妻妾。没想到,李氏怀孕了!谭仲麟一看,干就把李氏纳了妾。
虽然李氏身份变了,不干粗活了,但还要伺候丈夫,正妻,抚养孩子。即使这样,正房和其他妾室看她的眼神还是充满了不屑,对她呼来唤去。
但是李氏的肚皮很争气,先后生了三个儿子。
尤其生老大的时候,谭仲麟正梦到大书法家何文安衣冠来访。突然被一阵婴儿啼哭声惊醒,谭仲麟大喜,认为此子以后必贵,于是给儿子起名谭延闿字祖安,祖安也是何文安的字。
即使是三子之母,李氏在家里的地位还是没怎么改变。尤其在吃饭的时候,她必须站着伺候谭仲麟和正房先吃,等正房吃得差不多了,说句“好了”,李氏才能去偏厅进餐。
小延闿有一次偷偷问妈妈,你怎么不和我们一起坐着吃饭呀?
李氏含着眼泪告诉儿子:“你要好好用功,等你你长大有出息了,妈妈才有资格坐着吃饭。”
小延闿重重点了几下头。
谭仲麟要求儿子们三天写一篇文章,五天写一首诗,每天还要练习10几页毛笔字。谭延闿每次都超额完成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
1893年,13岁的谭延闿参加长沙“童子试”拔得头筹,喜中秀才;光绪的老师翁同酥称他”奇才”;24岁,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喜中“会元”,而湖南已经200年没出“会元”了。随后殿试,谭延闿高中举人!
消息传来,谭仲麟高兴万分,举办家宴庆贺。
李氏心里更高兴,但她没表现在脸上,依旧习惯性地准备给大家盛饭。
“坐下吃饭吧。”丈夫对她说道。
李氏一下愣住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坐下吃饭吧!”直到丈夫又加重语气说了一遍。李氏才“奥,奥”,缓过神来,到双腿已经不听使唤,双手撑着桌子才慢慢坐了下去。
这顿饭,李氏几乎是就着眼泪吃的,山珍海味什么滋味她感觉不到,她只尝到了眼泪的苦咸,但她心里是甜蜜的。
以后谭延闿一有时间就来陪母亲,每次吃饭,他都挨着母亲坐下,就是方便给母亲夹菜。李氏的春天到了。
到了谭延闿成家的时候,李氏嘱咐儿子要善待妻子不要纳妾。谭延闿一口答应。
谭延闿娶妻叫方榕卿,虽是大家闺秀,但是性格随和,温婉善良,对公婆很孝敬。
谭延闿非常满意,于是放心地在外边做他的工作。
这样前半生委屈度日的李氏在生命的最后10几年,享足了清福。
1916年,李氏在上海寓所病逝。妻子怕影响他的事业没及时告诉他。但谭延闿听到消息后,不顾一切回家奔丧。
回到家,他没有责怪妻子,但他要给母亲办一场风光大葬。
可是,出殡这天,族人却不让李氏的棺材从正门出去,要从侧门走。
谭延闿质问为什么?
“因为她是妾,只能走侧门”族长冷冷答道。
时任湖南督军的谭延闿愤怒了,气得浑身颤抖,突然他躺在棺材上,怒吼:“现在是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
场面顿时鸦雀无声,双方陷入对峙。
几分钟后,族长高声喊道:“起棺!”
随即李氏的灵柩慢慢被抬起,缓缓地从正门被抬出。
一时鞭炮声隆,哭声四起,唢呐嘹亮,僧人念经,差役鸣锣开道,绵延数里的送葬队伍,宛如一条白龙缓慢走向墓地。
@垚成余生
两年后,谭延闿的夫人也不幸病逝。临终前,给谭延闿留下遗嘱:“不要再娶,将子女抚养成才!”
正当盛年的谭延闿果真余生再未婚娶。其间,身为高官的他可以万里挑一地挑选续妻,但他没有。甚至孙中山把宋美龄介绍给他,都被他婉拒了。
孝顺长辈,对妻子忠贞不二,所以谭延闿被称作“民国完人”。
资料参考《谭延闿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