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汉初三杰张良之后,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出生于韶州曲江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上三代都曾在岭南当地做过官。
张九龄从小家庭教育就好,再加上他本人聪明伶俐,9岁就会写文章,13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妥妥的一枚古代版的学霸!那时候,他给广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王方庆写过信,老王看了以后,称赞不已,一直跟身边的人夸赞说这个年轻人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
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张九龄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当时的考功郎(人事部副司长)沈佺期很欣赏他,他被授予校书郎(地方图书馆馆员)的官职。
长安三年,当朝宰相张说因为得罪了宠臣张昌宗,被朝廷外放到岭南,经过韶州的时候,看到张九龄写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张九龄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张说学识渊博,当过朝中重臣,又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能得到他的赏识,也从侧面印证了张九龄的才华!
神龙三年,张九龄赶赴长安参加吏部的考试,被授国家图书馆馆员(秘书省校书郎),成为一名京官。校书郎在唐代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能得到这个岗位的人都是科举出身,而且都是被当作国家储备人才的,前途无量。
然而张九龄当了几年校书郎,一直没有升官,心灰意冷的他就想着辞官回去岭南。也许是上天不想埋没这样的人才,就在这个时候,还是太子的李隆基召集天下有才华的读书人,他亲自当考官考察他们,张九龄的表现让李隆基十分满意,他直接被升职为左拾遗,也就是谏官。
没过多久,李隆基就即位当皇帝了,他马上将张九龄升职为左拾遗。张九龄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岗位,而且他还表现得特别积极,经常上书发表自己的想法。然而张九龄一次次的谏言,最后更是因为指出姚崇的地方吏治问题,让宰相姚崇很不满。得罪了宰相,张九龄在朝廷中的生活自然不好过。很快,张九龄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就以自己的任期已满为由,辞去官职回到了岭南。
在回到岭南故乡的两年多时间,张九龄除了与好朋友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喝喝小酒,写写诗歌,他还干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那就是修建大庾岭路。
这时候的唐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岭南地区靠近大海,海上贸易很发达,广州也成了那时候最繁华的港口,但是南北交通非常不方便。一心为民、满腔热情的张九龄给中央打了报告《论大庾岭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报告》,此时财大气粗的朝廷一看,这建议不错,大笔一挥同意了。
于是张九龄自任项目总规划师、项目总负责人,趁着农民空闲的时间征集农民工就开干了。他自己不辞辛苦,亲临一线,总揽设计、施工,投入到火热朝天的修路大业。这条被称为古代的“古代的京广线”建成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将近17米,道路两边都种满了松树,从此南北交通非常方便,促进了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交流,也造福了子孙后代。
开元六年,张九龄因为修路有功,被重新召入长安,担任左补阙(还是谏官的岗位),但负责的却是组织部干部选拔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张九龄的才华和能力逐渐得到朝中官员的认可,他参与的四次干部选拔,都做得很公正公平,大家都心服口服的。就这样,张九龄一路升官,先后担任了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的岗位。
开元九年,张九龄的伯乐张说又被朝廷调回来担任宰相一职。张说本来就欣赏张九龄,对于这个同姓的晚辈,他就一直找机会提拔他。但是张九龄非常有个性,坚持自己的原则,并没有因为张说提拔他而附和张说,该劝谏的就劝谏,是朝中大臣的一股清流。
不久,宰相张说得罪了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在这些人的弹劾下,张说又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他被外放,先后担任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都督。在洪州任上,张九龄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自己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
其一为: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七年,张说又被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但是第二年他就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多次向唐玄宗推荐张九龄。于是张九龄被唐玄宗重新召回长安当官,唐玄宗让他担任身边的秘书,负责写写诏书。这可是张九龄的强项,他写诏书不用打草稿,而且挥笔就成,唐玄宗用起来非常顺手。
但此时的张九龄已经是55岁的高龄了,他以回家照顾老母为由想退休,但是唐玄宗对这种人才怎么舍得放手,他就把张九龄的两个弟弟都封为岭南的大官,就近照顾母亲。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唐玄宗一路提拔,终于当上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主持朝政。张九龄直言敢谏,秉公守法,不惧权贵,是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这个时期的唐王朝虽然处于鼎盛时期,但是潜伏着各种社会危机。针对这些隐患,张九龄劝谏唐玄宗要爱惜百姓,不要贪边功;主张省刑罚,轻徭薄赋;整治吏治。他推行的这一系列政策,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持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张九龄也因此被后人评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因为轻敌而失败,被押送到长安审判。张九龄眼光非常犀利,他看出安禄山奸诈之人,认为安禄山日后一定会犯上作乱,所以他上奏唐玄宗,希望按军法处死安禄山。然后唐玄宗却为了表示皇恩浩荡,将安禄山释放了,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张九龄在朝中只和那些有才干的正直人士来往,品行又被皇帝赏识,所以被不学无术又想上位的李林甫妒忌。开元晚期,唐玄宗逐渐骄傲自满,变得骄奢淫逸,亲近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等人,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却逐渐疏远了。尽管张九龄一片忠心,最后也难逃小人排挤的命运。
先是,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张九龄极力阻止,唐玄宗不开心。然后,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牛仙客政绩突出,唐玄宗想要提拔他六部尚书。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出身低,而且没有中央工作经验,不适合这个职务。唐玄宗便要给牛仙客加封爵位,张九龄又反对,再加上李林甫不断献谗言中伤张九龄,唐玄宗终于生气了,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张九龄被罢相后,又因为他之前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而且言语荒谬,这件事触怒了唐玄宗,怪罪张九龄举荐有误,张九龄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忧愤交集,每读韩非《孤愤》,泣涕沾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有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其一》
这首诗写于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他借春兰和秋桂,表达了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清代的蘅塘退士在编辑《唐诗三百首》的时候,选择了这首诗作为开卷之作。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荆州任上病逝了,终年六十八岁,唐玄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温文儒雅,风度翩翩,被当时的人们称赞为“曲江风度”。张九龄去世后,每当有人推荐宰相人选时,唐玄宗总会来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去世后,大唐由盛世开始走向没落,令人唏嘘不已!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