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元二十四年——盛世转捩时
作者:顾小横
中书令张九龄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忧虑。
现在是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帝国看上去仍处在它的鼎盛时期,海内升平,四邻安定。虽然去年冬天突厥人在东北边境有所异动,但很快就被忠于帝国的奚人与契丹人击退,不足以让朝廷费心。今年最引人关注是皇家宗庙祭祀的一些细节问题,饱读儒家典籍的官员们在这个话题上各抒己见,甚至有些小小的争论,最后由皇帝本人深思熟虑,作出了最终决定。这对国家是件好事,它充分说明了朝廷以孝道为本,足可作为天下万民的表率。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十二)东周之战国:逆转乾坤的燕昭王
作者:卿疯
燕昭王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1年-279年,大抵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内。
在他即位之前,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借平叛的借口,只花了50天就打到了燕国都城,燕国几乎亡国。
在他死的那一年,他已经派大将乐毅攻下了齐国的大小城邑70座,齐国仅仅剩了即墨、莒这两座城,曾经让他差点亡了国的齐国——接近亡国。这简直跟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一样的励志。
二战中的法国海军去哪儿了?
作者:冷墨潇染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法兰西军队毫无招架之力,仅仅一个月便全境沦陷。在战争中,强大的法国海军还没有施展拳脚就接到了一纸停战协定。德军攻陷法国后,这支强大的舰队去哪儿了?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与昔日盟友,英国皇家海军兵戎相见?这支强大的舰队命运如何?
抽象的政治色彩下的帝国晚期 | 罗马艺术(四)
作者:瑞亚子
罗马帝国晚期
马可.奥勒利乌斯逝世不久,罗马帝国陷入长达近百年的动荡,直到戴克里先掌权。在帝国晚期,罗马的建筑和雕塑开始流行一种抽象风格,可能是由于信仰兴起及权位观念改变。这种转变的一个实例是一件表现四帝共治的斑岩组雕,现存于威尼斯。
肖像雕塑
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公元284—305年在位)治下,皇权最终得以恢复。在市民生活和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施行严格规定。
〔2017〕026 还原历史雾霾中的“始皇帝”——终结篇 楚戚之痛
作者:子屠龙
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四大谜案”,我们已经揭秘出“生父之谜”这个答案,剩下还有兄弟相杀、王叔昌平君、后宫儿女三大谜题尚未解开谜底。但是,认真看过三大案的网友们应该已经敏锐的发现:这些案件有着共同的一个元素,就是外戚集团。事实却是如此,外戚专权才是三大案最终形成的底层逻辑产物。
外戚政治、后宫擅权是中国封建皇权最忌惮的事情之一,在历史上多次引发政治动荡,甚至亡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皇权在对他们遏制也在一步步的强化。那么,我们回到帝国的源头,看始皇帝是怎么处理外戚势力的。
婆婆(第八章)
作者:恨水a
自从1963年亲人们离开朝邑那块肥沃的土地再次被荒弃,水库还是初建时候的规模,这里没有成为库区,于是这片土地就吸引来了众多的势力进行“拓荒,开发”,一系列国有性质的农场应运而生。全面“开发”那是在文化革命期间,军队介入肆意圈占,分割给不同的建制,以致于那里现在还有带营连番号的地名。据谢朝平《大迁徙》记载亲人们迁移之路同时也是不断上访渴望回归之路……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小百科
七年战争(1756-1763)
七年战争是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1763年2月,法英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后来葡萄牙也参加了这个和约。
1763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正酝酿着新的大变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其中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国从16世纪末叶到17世纪70年代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荷兰,它同剩下的唯一强大对手法国的矛盾迅速上升,两强决战在所难免。
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的斗争日益尖锐化。
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叶打败瑞典而成为欧洲强国之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扩张政策,并把目标首先指向东普鲁士。普鲁士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构成了俄国西进的阻力,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