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女儿在聊到语文的阅读方式,引入了引申阅读习惯的方式。讨论源于学校的语文打卡任务。
老师会在网上发布当日的诵读内容,要求学生认真朗读、流利打卡。其实女儿也是严格按此方式进行打卡任务。(有时候老师的话语就是有种家长羡慕但又不会具有的那张魔力哦!)
但作为一个想要树立权威感的父亲来说,光是这样的朗读打卡又有什么用处呢?知起音不知其意的诵读是不是无法满足小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呢?
古诗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是怎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致?诗名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字词又有什么寓意呢?
因此而叨叨了一阵的父亲理解的阅读,应该是—— 引申阅读。
儿时被师长们灌输读书莫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孔老夫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总是觉得有思考的阅读的必要性,否则真是担心陷入任务的圈套,读完了便忘了,而少了激发阅读乐趣。再唯美的文字都少不了背后的画面的配合,文字表述了作者所要传达的”形“,而文字背后的故事,其背景、作者的真情,以及文字和背后这些锁构成画面的整体进而激发出读者的共振和进一步的探究,却是在能深刻记住文字的同时,更能体会文意,往往也更能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感悟。
特别和女儿提到“引申阅读”的方式,一则是希望在“记住”所读作品诗词的同时,更是希望由此而激发并养成探究式阅读的习惯,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阅读的深度。
当然现下如能坚持阅读已是一种值得我们自己略感欣慰的事情了,引申阅读是不是要求高了,毕竟在说到这个时,孩子两眼依然是点点的迷惑和不解,更是无法理解后面要说的“井底之蛙”新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