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玩呀,整天粘着我。”小公园里看到一个奶奶坐在树荫下同身边小朋友讲,“你看,XX和你一样大,他多懂事,自己到处去玩,他多乖,还帮他妈妈照顾妹妹。”
从事家庭教育,可能关注的点不同。这是多少家长在无意中伤害到孩子幼小,理智尚未成熟,感受却很灵敏的心灵。孩子既不会表达“我不敢同别人玩还是我就依恋奶奶,或者你带我一起融入同伴中。也不会表达,我和他本来就不同,他有妹妹,我并没有妹妹。”或者“我没有XX乖,我不帮大人做事?”……大人听到这样,不也会同样感受吗?
记得有一个咨询者说,那时她不懂事,孩子出生后,才几个月大,白天睡,晚上不觉,完全颠倒,她老公白天上班,她为此常常心情不好,有时气得会打小孩,虽然很轻,但那语气,那神态想起她就很愧疚。的确如此,这个不被尊重的感受,无形中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人格上。孩子需要我们在态度上,在感觉上十分的重视他。因为婴儿,孩子是从感知开始来了解这个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为什么在童年期的心理滋养重于物质的满足。
孩子活在每一个当下,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亲人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
象刚才个案,奶奶正面引导是,自己带孩子一起去同其他小朋友玩或者约小朋友到自己家去玩(孩子在自己家有安全感)。
“你在家说好了到超市不买冰淇淋的,为什么一到超市就变卦,你说话不算数,下次不带你出来。”……不要用成人的世界同活在每一个当下的孩子有约定,而且,说这些话真的很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同孩子沟通当下的事情,不做任何评判。
买菜的路上看到公园的一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