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艺术,是仅次于音乐的艺术。——以为题记
学诗四年多,谈点个人体会。三句并作两句说,争取千字盘完。
今人学诗,就风格而言,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三种比较典型的困惑。
一、小学之于老干体
初学不知诗为何物,往往失之于老干体。老干又分左干和右干,前者能反映中国经济这波高速增长期。后者能反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分化,皆有可取之处。
“诗比历史更真实”。言志之物,当然应该期与历史脉搏合拍,为时为事而作。如果社会处于急剧的震荡期,而你的诗中反映不出时代的波澜,看不到身处这一历史潮流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那肯定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诗是艺术。这种文学艺术本质上要求作者通过营造一种情景,将读者引入艺术情景去自己体悟作者的感情,而不是你带着感情直接告诉读者你的喜忧。所以,原则上老干体不算是诗。比拟于烹饪艺术,你可以这样认识作为近体诗的诗歌艺术:情景是选材,比兴是做工。
二、中学之于糖水体
流丽本身不是大问题,但是,诗是艺术。艺术忌重复,必须致力于不断拓宽人们的认知域,带给读者新的体验。
学个一年几年后,写法基本上道了,这时您会看到同学们大量的汤汤水水的东西,读的时候既没毛病也没印象,花里胡哨,言之无物,读一篇和读千篇一个感觉。摄影界管这种立意极浅的片子叫作糖水片,我们就叫糖水诗吧。
糖水化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一直忙于炼字炼句谋联谋篇,没有及时地注意到、并转到炼意的课题上。一是作者进入到了受其识见所限的瓶颈状态,然则,惟一语相告:功夫在诗外。
三、大学之于同光体
同光体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宋,然后经乾嘉考据之风的加持后于同光年间爆发。其社会与历史背景大体是这样的:上千年来当所有的有志之士都必须经科举一途的时候,它就逼迫那部分本来没有艺术情趣和艺术天赋,而只善于啃书、背书的学子们必须加入到诗歌学习的行列中去;于是产生了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文人诗,而艺术本身并非学力的产物,所谓诗有别才。作为文人诗典型代表的同光体,其作品的艺术形象与艺术情景去唐宋已远,只能在词句的奇绝上钻营,这种极限探索客观上也确实在表现形式上发展了近体诗歌。
但是,诗是艺术。艺术与科学等探索性、创新性的东西都离不开“目田”。以明清的社会禁锢程度,既不可能产生科学,也不可能产生艺术,如果谁说清诗也算是另一座高峰的话那肯定是不符合逻辑与常识的。事实上,不是你看到的这座诗山有多么高,而是作为观察者的社会人群整体艺术素养的下降。
同光体典重,筋结,苍劲,此其可取之处。但枯瘠,以及佶屈聱牙,则是其通病矣。因此,我认为同光体不应该是意象诗的正途——众所周知,唐宋诗以及后来受其影响的东洋俳句及西洋意象派诗歌都是通过意象来实现艺术形象、艺术情景的。今人学诗还是应宗唐宗宋,而只吸取清在形式上探索的成果。
以上,一家之言,与诸君商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