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散文
张秀丽|心理践行课第二节:觉察你的“自我中心思维”

张秀丽|心理践行课第二节:觉察你的“自我中心思维”

作者: 大力133338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22:23 被阅读250次

    首先,问您一个问题:如果您现在急缺3万块钱,您觉得除了自己的家人,谁能够毫不犹豫把钱借给您?

    刚开始上课,老师就抛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

    张秀丽|心理践行课第二节:觉察你的“自我中心思维”

    这个问题可把我给难住了。因为我很久之前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在金钱方面是有功课的,很长时间以来,尤其是刚刚摆脱贫困状态之后,我对于钱看的是极其重的,对待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就怕他们飞了。好像有了钱,我的心才是安稳的,我才觉得我没有后顾之忧了。

    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每个人对待钱的态度都像我这个样子,有的人就觉得,钱花了再赚,考虑的那么远干什么?

    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之后,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并不是用钱可以改变的,在那些不可抗拒的外力面前,钱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废纸。换句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于是我对于钱就没有那么执着了。我也曾经对钱与情这两个东西进行权衡,当然每次之后,对于钱方面的功课,我都会减弱几分。

    比如我经常这么想:要是有一天,我的家人得了重病,要得到好的医疗救助,需要把我的房子卖掉,我们去租房子住,我会怎么做呢?

    如果反过来,我患了重病,需要家人卖房子,他们会怎么做呢?

    再比如,如果有同学问我借三万块钱,我会不会把我手中仅有的三万块钱借给他呢?倒过来呢?

    每次权衡,我都会经历着人性中最大的考验,那种考验是极其痛苦的,因为我真的没法确定,当我重病的时候,我的家人会不会把仅有的房子卖掉为我治病,我也不会知道,当我缺钱跟同学借的时候,有谁会借给我?

    但有一点我是确定的:我无法决定他们如何对我,但我可以决定我如何对待他们,我相信将心比心,你付出的不见得会有所回报,但是有所回报的几率一定是大的。

    所以在钱方面,对待家人及我觉得还不错的朋友,遇到他们在钱上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抓紧时间去帮助他们。

    但是当今晚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的时候,我还是感到很难过,思来想去,除了家里人,或许也就只有一个人能够帮助我。

    听同学们分享的时候,我感觉好羡慕他们,有的同学说能找出来两三个这样的人,有的同学说能找出来七八个,只有我,能找出来一个人,这个人我还不是特别确定。我的心里忍不住小声嘀咕:难道是我为人不行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大家分享完之后,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接着又问了另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有几个人恨你呢?

    这个问题我倒是不纠结,想了一圈也没有想出来谁会恨我,最后好不容易想到了一个学生,那个学生被我批评过,有好几次他在路上见到我,明明眼睛看到了我,却装作没有看到,脸上还露出不屑的表情。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专门针对我,还是对所有的老师都这个样子,我想如果非要找一个恨我的人的话,这个孩子也可以算一个的。

    大家分享完之后,老师提出了一个词“投射”,心理动力学对投射这个词解释的都非常完美,通俗点讲就是,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会看到什么,我们所有的对外界的情感,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缩影而已,反应出来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情感。

    比如你觉得恨你的那几个人,实际上是你不喜欢他们,你对他而言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恨你这件事情需要太大的能量,他需不需要恨你这件事情对他而言可能一点都不重要。

    于是老师提出了一个名词“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聚光灯效应”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想象的比实际要重要的多,就好像前面提到的那两个例子一样,你跟朋友借钱,到底有多少人能借给你呢?这个东西真不是想出来的,必须经过现实的检验,经过检验的东西,我们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真实的。

    也明白了再第二个例子当中,那些恨你的人,实际上都是你的“假想敌人”,你觉得别人把你看的很重要,把你放在他心中的某个位置上去恨,实际上这也只是你的想象罢了,甚至于说这是你的幻想罢了。

    这就是李老师今天晚上讲课的主题“自我中心思维”,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你在大众面前讲话老是感到很焦虑的时候,就是你的自我中心思维在起作用,你觉得有很多人在关注你,实际上他们都是你的“假想观众”罢了。

    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时常问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有谁活不下去呢?

    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我大家还是一样活着。老公肯定会再找另一个女人,父母伤心一段时间,还是要照常活着,除了我的孩子,会因为失去了妈妈的爱而生活质量下降,其他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

    或许这也是长久以来,我内心深处感觉与儿子相依为命的原因,其实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两个,别人都是别人了。甚至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的“自我中心思维”依然在作怪,我在儿子生活中的作用,其实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重要,只是他对我而言很重要,我把我对他的重要性夸大了而已。

    当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整个人感觉空唠唠的,然后一种臣服感油然而生,便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我们自己为人生赋予一个意义而已。”每当想到此的时候,毕淑敏的那句话老是回荡在耳边。

    从早晨到晚上,从春天到冬天,一个生命在老去,另一个生命在诞生,每次看到这些轮回,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就好像是一片树叶一样,从发芽,到茂盛,再到凋零,就完成了自己的一生,于是落入泥土,化作春泥来呵护着下一个轮回,至于那个轮回当中有没有我,这已经不重要了。

    老师说:记忆是加入幻想的执着,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经典语录。尤其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记忆,其实就是你的幻想罢了,而你的幻想当中又透着你的执着,每一次去想起,你都会执着一次。

    看透人生,其实就那么回事儿。短短几十年,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我的“自我中心思维”是不是又开始作怪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秀丽|心理践行课第二节:觉察你的“自我中心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mx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