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黄帝内经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医学宝典,值得中国每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医真是源远流长,讲述十二条经络,九针,五脏相生相克(我们要让五脏相亲相爱,千万不要让五脏相爱相杀).讲述了人有四海。
肝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心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脾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肺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肾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心)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肺)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肝)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脾)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肾)志有余则腹胀飱泄,不足则厥。
上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活在传说中的人,我心向往中)
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中医是从中国最高深学问易经里派生出来的。
易经里说人的性命分两层,一是性,二是命。
性是人的精气神魂魄思虑,即精神层面的,而人体的免疫力基本上是从性派生出来的,命是肉体即以有形身体做载体的。
中医强调人之气,正气盛,则外邪不浸。
黄帝内经里说,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寒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是受了湿邪所致。因此说,外邪侵犯人体,没有固定部位。外邪侵犯阴经,会流传到六腑,外邪侵犯阳经,也可能流传在本经的循行部位而致脏腑发病。
中医是从人之本出发,治人之本质的,即治人病。
西医是从人的身体出发是治病的本身,即治此病而不管人身体其余。
西方的病理学,注重在细菌方面,如今也己研究到病毒了,这还是以唯物思想作基础。东方中国的病理学,不管细菌不细菌,建筑在抽象的“气”上面,因为气衰了,所以才形成了病。西方的抗生素,往往把气困住了。西医只能紧急时救命,不能治病,西医治了以后再去找著名的中医处一个方子,好好把气培养起来,补补身体。在病理上,细菌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形成?有许多细菌并不是从身体外面来的,如白木耳是用细菌种的,但有更多木头上面自己生长灵芝一类,这菌又是哪里来的?这是讲性与命的道理。而《易经》告诉我们,要自己调整性与命,使它正位。思想用得太过了妨碍了性,身体太过劳动,就妨碍了命。
中医的望闻问切其实是很高深的相面望气的功夫。
西医是基本不用碰触病人的身体,化验,CT,扫描,B超,彩超,医生只要会看数据便好。但这些现代物理化学的方法只能找到有形的介质病变。而中医所强调的气,西医是无法检测到的。
现在看多人都说中医不科学,的确是这样的,因为科学的标准也是近现代大多数人所认同遵循的自然法条。
而问题是中医的唯度远远高于以解剖学为基础唯物质论。
唯物是片面的,唯心也是片面的。
唯西医是片面的,唯中医也是片面的。
如今中西医合疗把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就是明证。
比如治肿瘤,用西医手术,辅以中医化瘀,而不是化疗,化疗不是好办法,把好的坏的放一起统杀,一个健康人是顶不住四次化疗的,反正肿瘤治没了,人也治没了。
反正中西医都治不了一种病,那就是死病。
其实医生能够真正通过技术来解决病痛的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医疗技术还不足以解除病人的病痛,这种时候靠你对病人的诚实,靠你对病人的关心,尽你所能的帮助和你的同情心,来取得病人的理解,也即中医所强调的医者仁心,而这是西医最缺乏的。
我们医学现在缺乏人文,离人文越来越远,离开它医学的宗旨也有点渐行渐远,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特别应该要注意。医学生最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
而一个好的中医,既要会看相,又得会问诊,还的设身处地了解病人的生活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