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第一讲
你好,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非暴力沟通》。这是一本讲述如何与他人愉快、有效沟通的经典书籍。
相信很多朋友在生活中,都会被这么几个场景困扰:在职场上,你一句不经意的话,却让领导和同事很不高兴;在生活中,你与朋友的聊天,往往话不投机,三言两语就不欢而散;在家庭中,你与父母、爱人和孩子的交流,最后总是以争吵画上句号。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说出的话不会伤害别人,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这本《非暴力沟通》将会帮你识别出沟通中的错误方式,为你找到正确的交流方法,从而让你与别人的交流更加和谐、更加顺畅。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同时他还是国际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在长达30年的研究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卢森堡博士发现,我们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暴力沟通”。而暴力沟通的存在,会让我们与周围的人产生误会、矛盾,甚至反目成仇。
基于多年的研究成果,卢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主张,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将非暴力沟通作为解决地区冲突的重要方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本《非暴力沟通》,就是卢森堡博士思想的完美呈现。这本书常年位列沟通类书籍的排行榜前列,还被香港大学列为“大学生五十本必读书目”之一。可以说,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沟通作品。
我将全书的重点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在接下来的四天中,一一为你讲解,你讲听到以下四点:
第一天:我们在生活中与人沟通时,有哪些方式是不恰当的。
第二天:怎么样用观察、感受来实现非暴力沟通。
第三天:怎么样用需要和请求来实现非暴力沟通。
第四天:在生活中,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关爱自己。
好,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天的重点内容:在生活中,哪些沟通方式是不恰当的。
讲之前,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在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爆发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母案”。一位高二的学生在夜里对自己的母亲下了毒手。在震惊之余,很多人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举起了屠刀。在调查报道后,人们发现,这位母亲要求孩子在每次考试,都要排到全校前十名。在这种重压下,儿子开始怨恨母亲,最终酿成了这一起人伦惨案。母亲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是这种爱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造成了这一场悲剧。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杀母案”这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不仅不能向别人表达出你内心的善意,反而会让别人对你产生误解,甚至造成矛盾。那么,我们在沟通中,存在着哪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而我们又应该如何避免呢?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归纳了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和回避责任。
首先我们来看看道德评判。
在201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搜索》中,著名导演陈凯歌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高圆圆扮演的公司白领被查出患有癌症,心情不好的她在公交上没有为一位老大爷让座,引起了全车人的不满。其中有一位记者,将这件事当作新闻发了出去,全社会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批评、审判这位白领。最终,不堪重负的白领用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人用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这就是“道德评判”。具体说来,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不道德的。比如“你这个人太自私了”“这个人太狡诈了”“他经常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道德评判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正义的天使,但事实上,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不能表达出你对别人的真实感受,反而会激起别人对你的敌意,造成交往冲突。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人们从小就会学着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是对的。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去想别人有什么不对。比如老师布置了我不想做的作业,那他就“太过分了”;有人开车冲到我的前面,那他就是个“不会开车的混蛋”。
以上这些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像一个正义使者,是公平客观的。但其实,他们说出口的话语,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当他们用道德评判的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张的时候,反而会激起别人的敌意,造成人际冲突。对方面对这种评判,要么会用各种方式否认,要么是迫于压力承认。但是,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你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关系越来越紧张。
道德评判的危害不仅仅会影响到你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更严重的是,当你一旦习惯用道德评判的方式与别人进行沟通时,在内心中,你就会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作为评价其他人行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一旦有人违背你的道德标准,那在无意识中,你就会把这个人当作坏人,希望他受到惩罚,你将会变得越来越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而这些,最后都会导致沟通问题。
除了道德评判之外,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也会招致别人的不满。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进行比较。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有一个比较对象,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无论是上学时候比成绩,还是工作之后比收入,父母总是会拿我们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但是我们感到的,不是动力和激励,而是巨大的压力、自卑和反感。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拿模特的三维数据来和自己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比较之后,实验者的情绪陷入低落的状态。这位心理学家用诙谐的语言总结道:“如果想要过上悲惨的生活,那就去与别人进行比较。”
在我们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比如“你看看小芳的男朋友都买车了!你呢?!”或者“你看看小王的女朋友天天给他做晚饭,再看看你?!”人际交往中,在话语中明示或者暗含比较,一方面会让他人感到自卑,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另一方面也会激起别人的反感,让他不想再和你交谈下去。
既然“进行比较”对沟通这么有害,为什么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呢?实际上啊,比较其实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人们通过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来评价对方的行为和地位,让自己具有说服力,从而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请求。比如,父母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经常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学习好几个小时,你却每次只学一个多小时!你要是再加把劲儿,成绩准能提高!今天网上就多学一个小时吧!”但是,我们都知道,父母这样说,孩子多半是会反抗的。因为,“进行比较”这种沟通方式的不恰当之处就在于,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他们自信心的打击和感情上的伤害,会让对方下意识地产生防备和反击心理,他会拒绝你的请求,甚至会发生争吵,让整个沟通不欢而散。
说完了前两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和进行比较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强人所难。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沟通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请求的过程。但是在向对方说出自己请求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些人能够用语言委婉地表达意愿,但有些人却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用批评、指责和命令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甚至用惩罚相威胁。比如,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常常说:“你下次英语必须给我考到90分,不然我就扣你的零花钱!”有些人在与伴侣交流的时候,会说:“我也是担心你啊,你应该时刻和我汇报你的动态,不然咱们就分手吧!”这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要求中还暗含着威胁的沟通方式,就是“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是当今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沟通方式,而且,是强者常用的手段。这里的强者可以是父母、师长或者领导,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改变他人,让他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他们会盛气凌人地命令和指责他人,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强人所难这种沟通方式,一方面会让对方感到自己受到威胁,进而选择防御和逃避,这样你的请求必然会落空;另一方面,长期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会让别人对你十分不满,彼此之间出现隔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隔阂会越来越严重我们之前谈到的“杀母案”,爆发根源就是母亲一次次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和强人所难这三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引起对方的不满,让沟通难以维持。最后一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回避责任,除了会影响沟通外,还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不信任感,给以后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埋下失败的伏笔。
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但是,当需要负责的情况真正出现的时候,有些人却选择了回避,试图用言语来淡化个人责任,将责任推到其他人或事上,这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就是“回避责任”。
在生活就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一遇到不好的事,或者事情与自己的设想有一定差别的时候,就会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我也不想”“我不得不”“是别人让我”就是他们的口头禅。比如,“我也不想这么做,是老板让我这么做的。”“不是我想抽烟,是我的朋友都在抽而已。”“我也不想这么歇斯底里,是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回避责任的沟通方式,对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影响有三点:首先是会让别人感到厌烦;其次,对被迫承担责任的人来说,这还会让他们感到压力,想要逃脱这种人际关系;最后,更重要的是,一旦别人发现你总回避责任时,就会逐渐丧失对你的信任。比如,老板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办法承担责任的人,朋友会觉得你无法托付、难以依靠。这种不信任感让别人对你产生隔膜,在未来的沟通和交往过程中,人们将不会再对你敞开心扉,你与别人的交流成效也就会越来越低。
此外,回避责任还会让你的需求逐渐模糊。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也不想这么歇斯底里,是你让我伤透了心!”这句话中,说话者既不想“歇斯底里”,也肯定不想“伤透了心”,但是他真正的需求却没有说出来,只是一味地推卸责任。
长此以往,很可能说话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更不用说准确合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以上就是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它们虽然表现各异,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在沟通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样的沟通方式,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称为“暴力沟通”,因为这些有心或无意的语言暴力,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我来为你总结一下:
第一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指的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不道德的。
第二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进行比较。指的是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严格说来,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第三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强人所难。指的是在沟通中,有些人会用批评、指责和命令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甚至用惩罚相威胁。
第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回避责任。指的是有些人会为自己找借口,来逃避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应负的责任。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会继续给你讲解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内容: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以及实现非暴力沟通的两个因素:观察和感受。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