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道德经》,诚实守信、厚积薄发】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1-07-09 23:05 被阅读0次

    【觉悟《道德经》,诚实守信、厚积薄发】

    一、人无信不立

    《道德经》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义:最好的领导者,老百姓觉察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一等的,人们轻侮他。领导者如果诚信不足,人们就不会信任他。最好的领导者表面上看似是那么悠闲但慎于出言,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诸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这样的。 

    老子心中的理想执政者悠闲自在,具有纯怀信实的素质。很少发号施令,他丝毫不把权力逼临于人民身上,与人民之间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老子认为最佳的管理之道莫过于贵言,不轻易发号施令,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相安无事,甚至被管理者根本不知道。

    被信任才能获得机会,赢得信任,就有人提携,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有这样一位广告人,客户想用一批产品捐赠给视力残障人士做公益。活动进行到快一半时,他发现捐赠的产品是离保质期很近的东西,于是要求他们更换。

    几经抗争仍遭到拒绝后,他毅然选择单方面终止了活动。不仅从此少了个客户,还损失了已经垫付掉的金钱。但是,当其他客户和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意识到交他这样一个有原则的朋友是很放心的,因为他不是一个为了利益出卖原则损害他人的人。于是他的客户虽然减少了一个,却赢得了更高的人气与声望。

    信任是什么?是一种人格力量。俗话说:“日久见人心”。信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天长日久的厮守和交锋。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作风、态度、人格。

    做人要真实。任何虚假、虚伪、欺骗乃至包装的行为,哪怕是一点点,都可能成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信任的根源。

    做人要无私。一个真正无私的人,往往能够乐于助人。天长日久,人们终会从内心敬重你,佩服你,从而更加信任你。

    做人要谦虚。实际上,人人都喜欢接近谦虚的人,并乐于与之交往,以心换心。

    做人要负责。就意味着你必须承担别人相信你的责任。

    做人要坦诚。不要有让对方感觉到你有值得怀疑的目的与言行。开诚布公,心胸坦荡的与对方沟通。

    做人要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等于生硬呆板,而是坚持公道正派的做人态度,而这种人最值得信赖。

    做人还要信任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要信任别人。信任是一扇由内而外打开的门,无法由别人从外面打开。所以,不要责怪别人不信任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自己要首先值得别人信任。

    二、隐藏自己的锋茫

    《道德经》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大道空虚,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渊深得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了锐气,解开了纷杂,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它深湛难知,像是时刻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万物的左右。我们不知道它是由谁生发而出的,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老子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的。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人们修“道”悟“道”,就是为了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自然平凡地活着,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平平静静地对待生活。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境界,那么置身盛世之中,他能安享太平;置身乱世之中,他能全身避害。这种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其中之一。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曹操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刘备为免遭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日,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

    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

    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之后,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因此也就不再视刘备为眼中钉肉中刺,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刘备通过韬光养晦的办法,消除了曹操对他的戒备心,得以保命,并且待机东山再起。

    在自然界中,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不同的是,人类的这种竞争更加复杂和残酷!

    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一个人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他的这种意图,他就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

    丁俊贵

    2021年7月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悟《道德经》,诚实守信、厚积薄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pq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