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的大潮中,《三字经》已经成为幼儿园、小学生们必背的经典蒙学书籍了。他自南宋诞生以来,与《千字文》被称为传统文化蒙学经典中的碧海双珠,被流传至今,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
在正式阐述正文之前,小编要对《三字经》的历史版本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南宋的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也就是说我们读《三字经》原著的历史部分只截止到南宋为止。但现在的《三字经》由于历史的发展,各朝各代都有增补,版本甚多。最著名的是清朝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的历史,共二四句话。我国的正史只有二十四史,加上清朝的这段历史,也就是二十五史,所以《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也就到清朝为止了。我们在带领孩子学习《三字经》时一定要注意经典版本的选择。
现在开始我们的正式话题。
历史上的启蒙读物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大都是四字一句。比如说《千字文》、《百家姓》。孩子们读起来不是很容易上口。《三字经》则是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活泼,容易记诵。他不受韵律韵脚和字数的限制,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全都概括进来,一个人如果能在小的时候将《三字经》背诵下来的话,对他的人生受益无穷。《三字经》可以说是把中国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的内容全部浓缩到了这一千多个字中。
在内容上,《三字经》完全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理念: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全片共1140个字,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了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五部分则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强调勤奋刻苦是成材的先决条件。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合起来,又都围绕者“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个主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教育思想。
开篇《三字经》就从人性入手,涉猎到了战国时期的三种人性论。以孟子为首的行善论,指出“人有恻隐之心、丑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此四心者,非人也;以荀子为首的性恶论,认为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欲、生而有声色焉。以告子为首的不善不恶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作者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中是想告诉我们。人的第一天性是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而人作为高级动物又有动物属性之纯恶无善的一面。在英国演化理论学者查理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就提出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来控制的,其本质就是无限地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无限地扩张,疯狂的复制,只有自己,不顾他人。这也是人作为动物属性的天性。
从这里可以知道,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首先要解决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之后,我们再来谈人的天性。他就和人生存、生活的环境和习性有关系了。人的习性也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在这里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够洞察其中本意。人本是有盲肠的,在茹毛饮血的年代用来消化毛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吃熟食。盲肠开始退化,变成了没有用处的小尾巴——阑尾。所以说,人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作为遗传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这就能看出做者为什么开篇便谈到教育。是因为作者想通过“教”来让人“去习性、化禀性、圆满纯善的天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