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得立论基础。也是教育的初级和终极目标。既然人的天性被各种劣根性所遮蔽,我们要“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就要在“教育”这两个字上做文章。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百年大计,而学习又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远在一千年前的作者王应麟在《三字经》中也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他对教育的观点。
第一、教之道,贵以专。
教之道,贵以专的含义包括很多。
首先,教育要持之以恒,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刚出生如同素丝一般洁白无瑕,善恶之性也隐在其中,不曾显露。这时因一时的苟且得过且过,没有抓紧时间教导孩子,持之以恒的教育,他的天性就会被社会上的恶习所沾染,正所谓墨悲丝染,叹之无用矣。
其次,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古代的老师不但担任这教授孩子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品德上教孩子如何化性立命。所以称老师为师傅。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适合的做的事情。教导孩子持之以恒的做好。如果能够专一的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学好一项技能,一通就百通了。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专的第三层意思,是要告诉我们孩子,做事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的做好一件事,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人的最大本事就是能够一心多用,可是一心多用能把事情做好吗?则不然。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是美国人加里*凯勒写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书中作者阐述的观点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才是成功的关键。”用各种例证和成功人士的名言来说明专一的重要性。并列举了阻止你成功的6个谎言,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就是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时处理多件事。这两个看上去美丽的谎言不正是对“贵以专”的诠释吗?
在这里作者也用了两个例子来向读者解释他的观点,一个是孟母三迁和断机杼的故事,另一个是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文章虽词句精短,仅三字一句,却也能精准加以例证来阐述观点,可见作者的博学多才。
第二、家教与师教相结合。
这一观点,《三字经》中用了12个字来阐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用现代的概念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家中的父母及长辈对子女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教育。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当下在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这话一点也不错。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即使他在学校再优秀,一生都很难有大的成就,因为他没有扎根。孩子的教育要家校相互配合,有些话只能家长说,有些话只能老师说。家长要教孩子尊师重道。老师要教孩子孝敬父母。如果只生养孩子,而不教育孩子,那是父母的过失。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教育好的,那太难了!如果教学的方法不对,那就是老师的问题了。所以说,家长要和老师多沟通,才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所裨益。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言传身教,化自己的性给孩子看。
第三、劝学
作者同样用了12个字来告诉我们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孩子学习最佳时间就是0-13岁。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脑袋最好用记什么东西都快。过了这个年龄段,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大家都知道,唱戏的名角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孩子都贪玩,不爱学习。有见识的父母都会让孩子去吃苦学习,磨练他的意志。上好的玉材要经过切磋琢磨这些工序,让籽料绽放耀眼的光芒。小孩子要想长大后有所作为,也要不断的磨砺。这种磨砺不但要有外在的打磨。还要有内心的雕琢。千万不要等老了时,一事无成而遗憾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