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09:24 被阅读0次

望云楼

宋代:文同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赏析

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壮景。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用画笔写诗,意境更加开阔,景物别出情趣,是画,而又情出自然。四句诗都有“楼”字,而“满楼云一色”,就成了“楼”外之“楼”了,既将诗意点透,也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全诗句句紧扣主题,丝毫不显重复,俨若一首题画诗,堪称宋诗中的佳作。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两句写望云楼的位置及登楼头所见之景。此二句既说明此楼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岭之南,并交代了此楼之高与位置极佳,才能上楼望见极高峻的巴山、秦岭,也看到崇山峻岭间云彩朵朵绕山飘荡,景象壮丽无比。诗中虽未写云,但云尽在不言中,让人们去体会罢了。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句则由远及近,写楼中近景。望月楼如李白《夜宿山寺》所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绕楼云彩飞入楼中,危楼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这两句“楼云一色”的奇观,写出了万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荡胸生层云”之感慨。 

此诗最大的表现手法则是运用了一放一收的手法。头两句放开,由近及远,拉开距离,使境界骤然开阔,烘托出望云楼周围的自然环境;后两句收拢,由远及近,拉近距离,近到楼上、楼中、楼云天浑然一体的景色。 

其次,是诗中有画的技法。诗人运用了典型的绘画技法,将望云楼的地理位置——楼之东是巴山、楼之北是秦岭全部画出,气象尽收眼底,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卷帘这一动作,将楼的独特之景“满楼云一色”全部勾画了出来。 

最后是平淡自然的诗风。唐宋后不少诗人和诗论家崇尚平淡的诗风。平淡代表了诗的一种风格,文同的这首诗就属平淡之列。“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用平淡的语言介绍了望云楼所处位置。而诗的结尾时更用平淡语“满楼云一色”,振起全篇,使诗境一下子焕发出光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在卷起楼上帘子的刹那间的情况,诗人敏捷地捕捉并描绘它,将诗意点透,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

相关文章

  • 望云楼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文同〔宋代〕 译文 望云楼的东面是...

  •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望云楼 宋代:文同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赏析 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壮景。诗人用画家...

  • 听雨

    云垂长空花满夏 雨泼淡墨风成画 自顾卷帘听风雨 玉楼青烟醉琵琶

  • 没押韵脚,只想表达心情

    恍惚春风抱云归,卷帘晚冬夜雨北 江南总是旧味道,一盏清酒一片灯 阑珊旧时凭栏处,依稀满楼红袖招 夜致深处愈清明,不...

  • 秋日忆杭州

    晴空洗树一色秋, 粼波映塔北山客。 南国小菱红满楼, 梦里...

  • 《杂感》

    晴霄凫舟碧云流,天光一色秋水长。 香径无人闲度影,满怀诗情霜楼上。

  • 长相思·花满楼

    花满楼。玉满楼。楼上佳人望探头。环看去去舟。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江河枯为休。将军归白头。 注: 双调三十六字,前...

  • 日出东南隅

    日出东南隅,照我百尺楼。 离天约百尺,距日约一指。 楼上云悠悠,云去独立楼。 卖楼不用愁,买楼人如流。 巨富爱建楼...

  • 记无题

    相思独上小城楼,夜未休,谁倚楼。楼上伊人明月,楼下满庭秋。相遇若流水,唯有伊如故。 未懂时,寻常事。情...

  • 春曰北花满楼庭 花满楼庭一时新 时新一树楼满花 庭楼满花百日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tq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