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4 地铁日记 day1
我习惯将“假如”用在过去里,以便于进行重新选择的想象,于是“假如”更像是一场梦的引导词。
我习惯将“假装”用在未来里,尤其是接下来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时间里,以便于我规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于是“假装”更像是自导自演的话剧。
如果我比较多使用“假如”,那么一定程度上说明我陷在过去,通过不断想象来弥补内心的缺憾、恐惧或者焦虑。这时候的我看起来呆滞无力,但是脑海里却上下翻滚。如果我比较多使用“假装”,大致上我在考虑如何应对某件事,指向的是行动。
对于我个人而言,“假装”是一种以终为始的做法——假装自己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然后去模仿,去践行,但是最后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获得相应的期待结果则是不确定的。
而“假如”呢,就是一种选定事件因果联系的方法——如果某个条件发生了,我就会得到什么什么结果,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个条件即便存在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想象的结果。更何况,这个条件还不一定发生呢,于是基于这个不成立的前提条件所得出的判断结论和行动则都是空中楼阁。
对比来看,在自己的语义下,“假装”是用确定的行动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结果,“假如”则是用确定(指定)的因果来应对过去已确定的结果。自此可以看到:
“假装”改变的是现在以及未来的一系列行动,而“假如”改变的是对过去一系列事件的认识。改变的东西不同。
思考到这里,我便理解到:“假装”和“假如”并非前者好后者坏这么分明——我起初就持有这种偏见,而是视我自己所需要改变的东西来定的。如果我的过去一些事束缚着我,我可以用“假如”去应对,去反思过往判断的片面;如果未来的模糊让我很有压力,我就可以用“假装”来应对,来给自己行动的依据。
(地铁上思考了这么久,竟然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偏见引发的火花,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