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最催泪的一幕,是机枪连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排队往下跳的情节。虽然历史记录只有1名战士做了“活人炸弹”,但这么加戏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为什么?因为“活人炸弹队”真的有,只不过不是发生在四行仓库保卫战。
1941年12月4日凌晨,日冦趁着鹅毛大雪夜袭山西乡宁县华林庙。
乡宁县是第二战区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华林庙为我运粮要道。驻守华林庙的,是国军第13军37师3团3营8连的140余名战士。
敌人炮火猛烈、人数众多,火力悬殊敌众我寡之下,战士们依然奋勇抵抗。一夜鏖战,驻军牺牲过半,只剩60余名。
天色渐亮,驻军失去夜色保护,完全暴露在敌人视线之下。加上雪大路滑,阻挡了增援部队到来。
眼看阵地就要丢失、粮道就要被截断……
连长彭永祥带领23名队员,分成三组,每人身缠10颗手榴弹,拉线连在一起,组成了“活人炸弹队”。
在敌人逼近之际,炸弹队冲入敌军。连长一声“活炸弹拉火”,上百名日军血肉横飞。
此战敌人以400人的伤亡代价败退,再不敢踏足华林庙半步。
24勇士献身后,乡亲们主动捐出24口棺材掩埋英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为纪念英灵,把华林庙更名为“华灵庙”。
史称“华灵庙二十四壮士”。
1945年,华灵庙立下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阎锡山亲自撰写碑文。
2006年,在华灵庙建起二十四米“华灵庙抗日纪念塔”,修建起“华灵庙抗日纪念馆”。
201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华灵庙二十四勇士”是其中之一。
党中央都认可他们的抗日英烈身份,国军抗战为什么不能歌颂?
早在1983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血战台儿庄》,讲述了国军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正面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如今又过了30年,还有人认为不能拍摄国军抗战的电影。这些人和那些看了《八佰》就高呼“国军士兵才是真正的军人”的人一样,既偏激又狭隘!
抗战胜利75周年,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胜利了吗?我们战胜了敌人,但我们有战胜自己的狭隘吗?
咱们再说说“飞将军”孙元良。
既然孙元良如此不堪,那为何我党还称其为“抗日名将”?2007年孙元良去世时,官媒还发过一篇这样的报道:
其实飞将军也并非一无是处,淞沪会战爆发的前一天也就是1937年8月12日凌晨,孙元良随第一列火车抵达真如,得知日军已向沪东增兵。
闸北向东一带,建筑物越来越高大坚固,如果被日军占领,以后再想夺回来,难如登天。而要是在真如防御,附近一片平原,日军来攻无险可守,国军只能被动挨打。
孙元良没有死板地执行上级原地待命的命令,而是当机立断,派遣262旅急速向闸北推进,占领了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之线,为淞沪会战赢得先机。
这一行动,对其后整个淞沪战局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稍有迟疑,良机转瞬即逝。如果没有孙元良的这个决断,闸北轴心阵地无法形成,淞沪会战不可能坚持3个月,那么,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就不会被粉碎,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会受到致命打击。
后来日本政府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身在台湾的孙元良也“大义凛然”地站出来作证,说我当时就在南京城的妓院里,你们的暴行我都亲眼看见了。
虽然听着感觉有点怪怪的,但这个态度,比李登辉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我党对孙元良采取温和与宽容的态度,秉承的是“记功不计过”的深仁原则。只要是为抗战出过力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该批判的,是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百年大烂党”国民党如今已经烂得满地流淌,捏都捏不起来。号称“台湾国父”的李登辉,其觉悟与气节,还不如黑社会竹联帮大佬张安乐。
英烈们一心报国,却碰上无能的国民政府。碰上国民党,是英烈与百姓的不幸;而中国有谢晋元与姚子青这样的硬骨头,是民族的幸运。不管他是国军还是共军,都值得敬仰与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