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

作者: 惜她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17:17 被阅读195次

    本书导读

    原书共405页,总计30.7万字,拆解版大约2万字,你仅需要1小时就可读完这本书。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想每个人都十分好奇,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你不妨先思考一下如下几个问题:

    1.人类历史在哪些节点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世界?

    3.未来几十年间人类社会的主导力量将会是什么?

    如果你从未想过此类问题,那么,当你阅读过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未来简史》,再回过头来审视这几个问题的话,或许能有新的思考。

    赫拉利在这本书中,首先回顾了一下人类历史的宏观进程,对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进行了梳理,随后从这些事件出发,推论出了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谈到我们的现代世界,科学自然是决定这一切的无冕之王,自科学革命开始,人类的经济、政治、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一变化并未局限在人类世界里,而是扩展到了人类以外的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使得自身的力量大大增强,从而具备了过去只有神(拆书者注:作者特别指出,这里的神类似于希腊神话中与人同形同性但具有超能力的诸神,而非基督教神话中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才具备的能力,借此得以对地球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造。

    当然,人类的眼光并未受限于外部世界,随着基因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如火如荼的发展,人类将改造的目标转向了自身——一场『从智人到智神』的自我进化即将到来。

    从人到神

    在过去几十年中,饥荒、瘟疫和战争发生的次数都大大降低了,造成的破坏也远远不能和过去毁灭性的灾难相比,这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类有效的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灾难的彻底绝迹。和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人类在面临灾难时,不再认为它们是不可解决的问题,不再祈求于神灵,而是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

    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人类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相当多的人认为死亡是生命意义的来源,对死亡持开放和认同的态度。但随着科学革命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逐渐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必须的,它是一个技术问题,既然是技术上的问题就一定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类战胜死亡,从而拥有永恒的寿命。尽管我们目前还远远无法让人类永生,但是,出于『生命神圣』的观念,我们会不断朝着永生的目标迈进。

    与追求永生同时到来的,还有对幸福快乐的追求。尽管人类已经解决了很多难题,减少了很多痛苦,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因此感到更加幸福。现代科学认为,生化系统掌控着人类的幸福快乐,那么获得幸福快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掌控这个生化系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采取生化方案解决幸福快乐的问题。

    无论是追求不死还是追求幸福快乐,人类都是在试图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人类的进化,而这一进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神,到那一天,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器官、情感和智力,从而拥有神灵般的力量。这个过程不会停止,而会一直进行下去,人类不会选择在高速发展中踩一下刹车。

    想象未来

    对于上一个部分中所作的预测,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追求不死、幸福快乐和进化成神是『人类整体』的行为,大多数人不会直接参与,即便参与也无法充当主要角色;

    2.这是根据历史的研究所作的预测,而非一项计划中的政治目标;

    3.追求是一回事,实现则是另一回事,我们很有可能失败;

    4.这种预测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如此发生,而是在讨论我们所面临的选择。

    历史知识存在一种悖论:知识在不能改变行为时会变得无用,但在它能改变行为时又会迅速过时。这似乎表明了,历史不会遵循某种稳定的规则,那么我们对未来所作的预测也极有可能是非常不准确的。倘若如此,我们研究历史的意义何在呢?

    事实上,研究历史并不是为了准确地预测未来,而是为了让我们重新想象未来,为未来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的参考,以便在今后的道路上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在无意识中受到历史文化的塑造,从而形成现有的观念和性格,但如果我们对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明白我们并不必须如此,我们可以想象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像我们的历史文化教给我们的那样。

    这就是序章想要告知诸位读者的,关于本书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则是从人类的进化史的角度来展现人文主义如何登上历史舞台、如何占据统治地位、以及将来如何灭亡的可能性。或许很多人对人文主义的灭亡表示担忧,但这个问题并不在人文主义自身,而在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正如同法老时代的结束和宗教失去统治地位一般,人文主义也会迎来它的终结,对于历史来说,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实。

    人与动物

    科学家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全新世』,但或许这并不准确,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人类世』,即人类的时代,因为人类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生态中最重要的物种,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物种能像人类这样,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全球生态的面貌。

    在过去几万年间,人类迁移到了地球的四面八方,使得原本松散连接的诸多小生态系统首先成为一个单一的生态系统,各个生态区之间的屏障在『人类世』被突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许多数量较少、繁衍较慢的大型动物在人类的狩猎之下逐渐灭绝,例如猛犸象。

    关于远古的狩猎采集者,有观点认为他们广泛地持有『泛灵论』的观点,即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甚至相当多的民族认为人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比如《圣经》中人类之母夏娃(Eve)的名字就是蛇的意思,隐藏着古老的泛灵论观点。又比如多数澳洲原住民认为彩虹蛇创造了人类,阿兰达人和狄埃里人认为蜥蜴或蛇是他们的祖先。

    动物和人类一样吗?动物也具有人性吗?这个问题目前或许还无解,但至少生命科学已经证实了,过去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情感,其实是哺乳动物共有的能力。所谓情感,实际上是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生物算法。机器的算法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人类的算法则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哺乳动物所用的算法和人类的类似。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带来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两次革命,农业革命将动植物驱逐出了舞台,只留下人类和神,有神论的宗教在这一阶段里占据统治地位,动物则被降格为人类的资产。而科学革命则将神也一同驱逐了出去,整个舞台成为人类的专属,伴随着这一进程的则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而这一阶段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进化为神。

    灵魂与心灵

    人们通常认为,人类拥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就是灵魂。灵魂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所有物种的根本标志,被无数的人深信不疑,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但是现代生命科学对灵魂的存在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一是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灵魂存在;二是因为灵魂这个概念从根本上违背了进化的原则

    相比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新兴理论,进化论明显遭到人们更大的抵触,一些宗教狂热分子甚至认为孩子们不该学习进化论。这是为什么呢?

    理由其实很简单,进化论和我们的信仰产生了抵触,使得灵魂的存在不再牢靠。如果说灵魂就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自我本质,那么进化论根本不承认存在这样一种东西。进化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小、更简单的单位构成的,能够不断结合和分裂,而这种结合和分裂就会导致进化。进化的进程里并没有灵魂的位置。

    除了灵魂,我们还用心灵来区别人类和动物,心灵不同于灵魂,并非什么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人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现代科学认为,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了意识,从而帮助人类处理复杂的数据。但在目前,科学对意识或心灵知之甚少,关于人类的主观体验是如何通过生化反应和电流产生的,科学家知道得并不比普通人更多。

    那么,动物和人类一样有心灵吗?在2012年7月7日签署的《剑桥意识宣言》中提到,人类以外的动物也具有构成意识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物质基础,且能在行为中表达意图。这也就是说,动物完全可能具有意识,尽管我们目前还未能对意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缺少必要的证据,但我们已经可以想象,意识可能并非人类的专属

    智人的崛起

    智人能够统治世界,并非由于我们具有灵魂或心灵,现代科学已经提出新的猜想,人类可能根本没有什么灵魂,心灵也极有可能并非我们的专有能力。那么决定我们统治世界的能力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人与动物的竞争,还是人与人的竞争,大规模灵活合作的能力是取胜的关键。胜利总是偏向合作更有效的那一方,无数史实都提供了佐证,例如罗马征服希腊是因为他们实现了更为高效的合作。乃至于掌权者也利用这一点来强化他们的政权,他们确保群众无法进行有效合作,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革命者除非实现更有效的合作,否则绝不可能推翻当前的掌权者。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只有人类能通过大规模有效合作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其它动物却做不到呢?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像黑猩猩这样有社会关系的哺乳动物,通常是在彼此认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合作,而人类却可以和并不熟识的人进行合作,为什么呢?

    这就要对我们的几种现实进行一番考察:

    在我们的世界中,除了不以我们的信念和感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感受的主观现实之外,还存在第三种现实,即『互为主体的现实』,这是一种只在人类的沟通互动中存在的虚构现实,比如货币、国家、神等都属于这类虚构现实。人类通过虚构和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来编织意义之网,在这张巨网中,人们会因为彼此都相信的虚构故事走到一起,从而加强合作。这张意义之网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上,常常会出现旧的网络解体,新的网络建立的情形,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将来可能变得不值一提。

    这就是智人能够统治世界的关键所在,除了智人,还没有哪个物种能够虚构出货币、国家这类世上并不存在的实体,因此没有哪个物种能像智人这样,依靠虚构的故事之网进行大规模灵活合作,从而在物种竞争中占尽先机。

    虚构故事

    和其它的动物不同,人类生活在三重现实之中:

    一重是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客观实体;

    一重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主观体验;

    还有一重是最独特也最重要的,诸如国家、货币、公司等虚构现实。关于这些虚构现实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中不断传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人类整个文明的建立与发展,都得益于虚构故事强有力的塑造,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今天的世界将是不可想象的。

    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使得人类可以凭借想象力源源不断地创造虚构故事,一枚被当作货币的贝壳——像这样一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就可以将成百上千的智人团结起来,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

    大约到了1万2000年前,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物质越来越丰富,人口越来越多且集中,出于组织和管理大规模合作的需要,人类虚构出了神的概念和故事,神充当了人类一切合作的枢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大规模合作的技巧,但似乎还不够,人类还不能有效地扩张他们的合作网络。

    直到5000年前文字与货币的发明改变了这一状况,人类大脑的数据处理能力借此得以大大提高,使得建造和管理庞大王国成为了可能。人类早期的故事大多简单短小,因为太长太复杂的故事不便记忆,但是文字的出现让人类可以创作出更长、更复杂、包含更多信息量的故事。而且相比过去口头传说的故事,后来的人们将故事刻在泥板上,使它们能得到更可靠的保留和传播。通过文字的形式,人们得以更高效地管理更庞大、复杂的社会组织。

    文本似乎具备重塑现实的巨大威力。当文本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多是现实退让一步,人类的政治、教育领域中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构的文本,好比用虚构线条划定殖民地的边界、用平均分数判断学生的素质,虚构线条和平均分数从来都没有真实存在过,但它们的的确确重新塑造了现实。

    什么是宗教

    人们通常将宗教误解为迷信、灵性、超自然力量或神的信仰,但事实上宗教并不等同于它们。要理解宗教的真实内涵,我们首先必须对宗教的社会功能进行一番考察,宗教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为人类社会的种种制度、法律、道德规范、价值判断提供更为基础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宗教信条为世俗社会的结构的建立打下了根基

    一般宗教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并非由人创立,而是由比人类更高的存在创立,因此人类不能改变它们,人类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代行者和遵守者的角色。不同的宗教所倡议的具体规则细节不同,认为这些规则的来源也各不相同,比如犹太教笃信上帝是一切的根源;印度教则认为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创立了人类社会的法则等。可以看出,每个宗教都信奉着它们自己的自然法则,并根据这些自然法则对社会现实进行改造。

    如果说宗教为人类提供了虚构故事、训诫教条和奖惩制度,那么我们说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宗教就并不是什么过激的说法,共产主义认为,存在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历史规律,自然规律可以由科学来证实,那么历史规律呢?历史规律并不像自然规律那样能够得到明证,因此它更类似于基督教中的训诫,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人类的力量不能篡改它们,只不过基督教认为是上帝订立了这些规则,而共产主义认为这些规则是自然存在的。

    谁才是正确的呢?当然他们都说自己的信条才是正确的,但作为旁观者来看,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那么好回答的。

    宗教与灵性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宗教是一条通往灵性的道路,接受宗教的训诫意味着踏上了一条灵性之路,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宗教和灵性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们接下来将作一番考察。

    宗教完整地描述了这个世界,在这套描述的基础上订立一系列清楚明白的契约,并且劝诫我们都按照这一系列契约行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宗教是一种工具,它的功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大规模灵活合作。

    那么灵性是什么呢?灵性的目的往往意味着对意义的追问,而不是为现实世界的秩序寻找合法性,追求灵性的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他们会选择自己踏上旅程,去找寻真正的自我和存在的意义。

    经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与灵性之间的区别,宗教着眼于巩固现实世界的秩序,而灵性却为人们逃离现实世界的秩序提供了可能和参照。选择了宗教的人往往选择服从;而选择灵性的人却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规则都保持着质疑的态度,他们更渴望一个超验的世界,一个打破了世俗枷锁的灵性世界,而他们所作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灵魂回到灵性世界那个久违而陌生的故乡。

    这样看来,灵性不仅不能等同于宗教,反而给宗教带来了威胁。因为宗教为世俗生活提供了一套严格的教条,并且说这些教条来自于上帝,它们是不可质疑的,然而选择灵性的人们不买它们的账,一旦他们发现这套教条有不合理的地方,就会放弃遵守它们,取而代之的是反抗和逃离。比如马丁·路德,这位宗教改革的开拓者,发现天主教会贩卖赎罪券的行径十分荒诞,并率领新教徒起身反抗,并主张『信仰得救』,而不是花钱买什么赎罪券。

    但是灵性却可能导致新的宗教规则,旧的规则总是被新的规则取代,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灵性适合个人的修行,却不能像宗教那样维护和组织大规模合作,但人类的合作不能到此为止,仅有对问题的追问是不够的,坚定的答案也是必需的,所以新的规则又会很快建立。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关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常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识是宗教与科学有关系,但是一种誓不两立的关系;另一种认识是宗教与科学根本就没有关系,它们讨论的完全是两个领域的问题。

    尽管科学的发展使宗教的地位江河日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水火不容,比如宗教本身的历史,宗教和科学都可以研究,而且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科学和穆斯林都认为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时创立了伊斯兰教。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科学想对社会制度有所影响,那么紧靠它本身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它最多能告诉人类他们可以做什么,却无法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而宗教却能为后一个问题提供答案,因此科学只有在宗教的协助下才能建立可行的社会制度。

    比如中国在修建三峡大坝时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坝蓄水后将淹没许多城镇、村庄、考古遗迹和动物栖息地,这将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和上百种物种面临死亡,那么建造大坝与否就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伦理问题的答案是科学家们提供不了的,因为科学并不讨论价值,这个时候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则会发挥作用,并且成为政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宗教与科学分管两个不同的领域,井水不犯河水呢?答案并非如此。科学只判断事实,不判断伦理,然而宗教却不只是判断伦理,而且也判断事实,宗教对伦理所下的判断往往基于他们的事实,比如『上帝说不能杀人』这种伦理判断,就是基于『上帝存在』这种事实声明之上的。借助事实声明,宗教才能有效地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伦理判断与事实声明

    前面我们说到,宗教不仅要管伦理判断,也要管事实声明,那么伦理判断和事实声明在宗教里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接下来将作一番考察。

    我们以《君士坦丁赠礼》为例,这是历任教皇为巩固自己的权力都会提及的一个故事,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公元315年3月30日签署了一份文件,授权历任教皇永远控制罗马帝国西部领土。因此历任教皇遇到政治上的阻碍时,总会高举这份文件来为自己摇旗呐喊,那个时代的欧洲人十分尊重古代的帝国法令,且年代越久远越值得尊重。我们仔细考察这个故事,不难发现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伦理判断:人民应该在市议会的观点和古代帝王谕令发生冲突时,应更加尊重古代帝王谕令;

    事实声明: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5年3月30日将罗马帝国西部领土统治权赐予教皇;

    具体指示:一千年后的欧洲人应该服从教皇的谕令。

    由此可以看出,伦理判断是对价值观的陈述,事实声明是对事实的陈述。对其中的事实声明,科学有所质疑,并根据考据证明这份文件实为伪造。但对其中的伦理判断,我们前面说科学只管事实,那么是否意味着科学对伦理判断束手无策呢?

    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在伦理判断中发挥得作用实际上要大得多。因为人类的伦理判断中总是包含着或多或少的事实声明,比如『人命神圣』这一伦理判断中就可能隐藏着『人拥有永恒的灵魂』这一事实生命。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灵魂,生命何以神圣呢?科学无法讨论生命是否神圣,但却可以讨论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由此看来,科学并非无法讨论伦理判断,但要先将其分解,提炼出其中隐藏着的事实声明

    我们通常认为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科学与宗教斗争的历史,但事实上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并且为了各自的需求时常会达成妥协,尽管都披着追求真理的帽子,但科学最需要的是力量,宗教最需要的是秩序。如果我们将人文主义也视为一种特殊的宗教,那么现代化的过程,不妨说是科学与人文主义协作的过程,人们相信人文主义,科学则帮助人们实现它,而非质疑它

    我们将要讨论现代世界最突出的几个特征,这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随后我们将说到整本书的一个重中之重的概念:人文主义。

    现代世界

    现代性是一项契约,我们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就已经签署了这项契约,并且无时无刻不按照它生活,我们可以说,这项契约的内容就是获取力量,但要放弃意义。

    在古代,人类相信存在一个伟大宇宙计划,而自己就是这项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个计划的设计者或许是上帝、或许是自然规律、或许是别的什么。总之,人类面对这个计划只能服从,而没有逾越的可能。伟大宇宙计划赋予了生命以意义,让所有的生命都有了一个终极目的——推动这个计划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受到限制,因为有太多伦理上的束缚。

    而到了现代世界,生命的意义消失了,宇宙计划也不复存在了,一切都是盲目和毫无目的的。这样一来,也不存在美好的彼岸世界了,想要享受天堂般的生活,只能在这个世界创造,而不能寄任何希望于死后的世界。因此才有了现代世界对力量的崇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人类的经济增长呈极度缓慢态势,可以说是有名无实,科技也是同样的遭遇。为什么到了现代,经济和科技都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呢?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信任,信贷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资金不足时可以向银行贷款或寻求投资,这催使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越快,民众对经济发展越来越有信心,这种信任又会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科技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为了让经济一直增长下去,人类必须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传统社会,人们认为世上只有原材料和能源两种资源,但其实还有第三种资源,那就是知识,并且不会越用越少,而是用得越多拥有越多。知识的增长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新的原材料和能源。

    但这种经济增长显然有巨大的隐患,它每时每刻都在损耗我们的生态系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态崩溃,而生态崩溃又会导致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如果我们放慢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速度,或许能够幸免于难,但现代社会对进步的狂热渴望使得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人文主义的诞生

    前面说到,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已经放弃了通过伟大宇宙计划寻找意义,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了意义,人类将不可能维持秩序,因为不再有一样东西可以维持和组织大规模合作。

    然而今天人类社会的秩序似乎并没有失控,反而比以往更加稳定了,宇宙计划的消失并没有导致更多的罪恶、更多的动乱。那我们到底用什么替代了传统的宇宙计划,来执行赋予意义的功能呢

    答案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让人类重新找到了意义,但和过去不同的是,人文主义认为意义不是上帝或自然规律赋予人类的,恰恰相反,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内在体验为自己、为这个世界赋予了意义。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是无意义的,但不要紧,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意义。

    人文主义革命将神拉下神坛,否定神作为意义和权威的本源,转而认为人类就是意义和权威的来源,人类可以判断善恶、美丑、对错,而不需要再聆听神的训诫。

    人文主义为我们的生活重新赋予了意义,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而今天同性恋者和异性恋享有平等的权利。

    人文主义也为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程序重新赋予了意义。在过去,人们常常在古籍经典中寻找答案,或是询问教皇,而今天我们大多听取公民的意见,人文主义者认为公民会顺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出正确的选择。

    此外,人文主义还表现在艺术上,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美有一个绝对的、客观的标准,但是今天人文主义者认为内心的感受是艺术创作标准的唯一来源,我们只要发现并遵循内心的感受,就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伦理知识的公式

    在中世纪,『知识=经文×逻辑』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公式,人们通过阅读经文并用逻辑分析理解经文内容,就可以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

    科学革命后出现了全新的知识公式:知识=实证数据×数学,我们收集数据并用数学工具分析就能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新的知识公式可以有效解决物理学、天文学这类学科的问题,但却难以处理价值问题,因为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不只是数据那么简单。

    于是人文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式:知识=体验×敏感性,这个公式表明,我们只要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我们内心的体验,就可以获取伦理问题的答案。什么是体验,什么又是敏感性,我们接下来将作一番考察: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主观现象,由知觉、情绪和想法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也就是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

    敏感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我们的知觉、情绪和想法被自己注意到;

    2.我们接受知觉、情绪和想法的影响。

    体验和敏感性互为因果、无限循环,缺少了其中一样,另一样就不会发生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将人供奉在神坛上,它的最高理想就是通过人类的智力、情绪和体验,尽最大可能扩充人类的知识。人们常常看到现代社会的发达和繁荣,以及高速和枯燥的感觉,但有另一面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我们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其实它们扩充了人类的体验,甚至可以说,它们的本质就是体验

    因为这个公式的出现,我们的艺术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家开始更加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人们内心的种种感觉和体验,而非人们的外在行为。我们的流行文化被这个公式彻底改变了。

    除此以外,我们对战争这种重量级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我们谈到战争,总是把目光聚焦在神、皇帝、将军和英雄身上,然而近两百年来,我们的视线逐渐转移到战争中的小人物身上,越来越多的电影都在揭露战争的悲惨、残酷,以及政客的花言巧语,而不是歌颂战争的神圣和英雄的伟大。除了电影,绘画也有同样的倾向,小人物开始占据画幅的主要位置,而非过去那样习惯于凸显英雄伟岸的身躯。我们不再认为战争是什么神圣和光荣的事情,而是罪恶,无数人因为它痛苦万分

    人文主义的分裂

    随着人文主义的兴盛,它的内部开始出现一些争论,分裂成三大派别: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

    自由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不同的光彩,因此我们要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好让他们能够拥有自由的体验、遵循内心的意愿、表达真实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自由人文主义的最高原则,个人的自由是这个世界美丽、丰富、有意义的前提。这种思潮表现在政治、艺术、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尽管同意人类是意义和权威的来源,但是都认为自由人文主义对人类体验的理解有所欠缺。

    社会人文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不只是个人现象,它认为这种说法过于重视自己的感觉而忽略他人的感觉,因为世界上几十亿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谁也不该被无视。社会人文主义要求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感觉,而要去关注社会的情境、关注别人的感觉,注意自己对他人体验的影响。如果我们想实现社会和谐,那么必须将他人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出于这样的考虑,社会人文主义反对自由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有力的集体制度,代替人们做出选择,当然这么做也是考虑大多数人的体验。

    进化人文主义则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汲取了养分,认为人类体验的冲突恰好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能够胜出的人就是更优秀的,这样下去人类会越来越强大。进化人文主义认为不该强行保证每个人体验的公平,因为对强者的压制会导致人类的进化受阻甚至退化。因此进化人文主义者高度肯定战争的价值,认为战争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高效的筛选机制,可以将那些弱者、不适者淘汰掉。在现代文化的塑造中,进化人文主义已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它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就目前而言,显然是自由人文主义占了上风,相比其他两种主义,现在的人们更加信奉个人自由。

    人文主义的竞争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由人文主义所主张的个人主义、人权、民主、自由市场这些方案,我们还没有其他的可替代方案。2011年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抗争运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民众责怪政府没能实现自由主义的理想,要求市场必须拥有真正的自由,而不该由少数巨头企业和银行说了算。他们认为真正的民主制度应该照顾到制度之下的每个人,而不是只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自由人文主义,是不是说明自由人文主义主义就可以高枕无忧地永远存在下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由主义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它其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冲击,我们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全都得益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而和宗教信仰没有太大关系。理解当代的科技和经济现实才能让一个地区搭上进步的列车,如果还一心想着上帝,恐怕就会永远留在原地,直到进入历史。在21世纪,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占据了统治地位,它们的力量远大于蒸汽机和电力,将要产生的影响也远非昔日可比。人们只看到了科技对现代世界的统治,却没有看到科技背后的自由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渴望让人类升级成神,获得长生不死的能力、拥有真正的幸福快乐,而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就是这些理想赖以实现的技术手段。

    但是危险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种子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大力发展,自由人文主义思想的弊端可能悄无声息地暴露出来。即将出现的后人文科技,将有可能把人文主义永远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关于这些极有可能取代人类统治地位的科技,我们明天接着来考察。

    关于科学如何挑战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以人工智能为例。如果说有朝一日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那么自由主义可能面临三种威胁:

    第一,人类整体变成无用的阶级,不再具有价值;

    第二,人类由算法管理,整体仍有价值,个体失去价值;

    第三,通过科技升级的超人类出现,并主导世界。

    不存在的自由意志

    生命科学在人的身体内没有找到灵魂和自由意志,只找到了基因、激素和神经元,它们与其他所有物质一样,遵守着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法则。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做出某种选择,并非是什么自由意志的作用,而是大脑里发生的某种电化学反应,这种电化学反应受到特定基因构造的影响,和自由意志没有一点关系。在最前沿的科学看来,人类的选择要么是生物预设,要么是随机,要么是二者的结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也就是说,所谓自由意志,不过是人类虚构出来的概念。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自由意志和灵魂一样都违反了进化的原则,如果人类所做的选择都是完全自由的,那么自然选择该如何发挥作用?实际上所有的选择都是基因密码的反映,无论是进食、交配,都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则而非什么自由意志。

    如果你认为自由意志就是遵循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意志确实存在,并且任何有欲望的动物都有自由意志。

    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是欲望?

    我们的欲望其实仍然是大脑里的生化反应所造成的感觉,如此一来,它和自由意志其实没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只要用仪器对人脑进行扫描,就能预测受测者将会产生的欲望和做出的选择。

    这并不只是在讨论一个哲学问题,而是有巨大的实际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这个问题有了确定性的答案,而这个确定性的答案就是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的话,那我们就可以通过药物、基因工程、刺激大脑等科技手段来实现对人的欲望的操控。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人类的情绪和感觉是由人脑中不同的区域控制的,只要我们刺激这些区域,就能控制这些情绪和感觉。在美国,这种方法已经投入到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验中去了。

    不存在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

    科学不仅质疑自由意志的存在,还对自由主义另一大信念(即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也提出了质疑。这个信念实际上是说,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个真实的自我,只要我们集中精力不断尝试,就总能接触到最真实的自己。然而,生命科学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人类是由分割的部分组成,而非不可分割的。

    我们的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左脑分管右侧躯体的活动,右脑则分管左侧躯体的活动,如果哪一侧脑半球受到了损伤,那么其相对应的那一侧躯体的运动则会受到影响。在情感与认知方面,左右脑也有分工,尽管在多数认知活动中,人们使用两个脑半球的程度是有大有小的。多数情况下,左脑擅长语言和逻辑推理,右脑擅长处理空间信息。

    脑科学的研究似乎说明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是由人脑中不同的部分分割管理的,哪一个部分出了问题,相应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自我不仅是可分的,而且并非永恒不变的。

    一些实验说明,我们的体内存在着至少两种自我,即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这两种自我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体验自我是指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它没有记忆能力,所以它无法讲故事,也无法做重大决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叙事自我了,叙事自我具有记忆能力,并且能将记忆编织成故事,对体验作出判断、为未来作出决定。叙事自我在对体验作出判断时采用『峰终定律』,即采取高峰和重点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我们在生活中作出的种种决定,都深深受到『峰终定律』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自我无异于自由意志、灵魂,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概念,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会对我们的体验进行筛选,留下一些有价值的部分。我们所作的一切选择和决定,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不断运作。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依靠人海战术获得战争胜利的时代不会再出现,21世纪军队的主力将是尖端科技,配以少数训练精良的士兵甚至是超级战士,以及懂得生产和使用尖端科技的少数专家,凭借这些就能够投入到一场战争中去,指挥的任务也将从人类将军身上渐渐转移到算法手中,绝大多数人在战争上将会失去价值。人工智能将在战争中发挥人类远不能及的作用,比人类迅速得多,精准得多,而且还不会出现人类难以避免的恐惧、饥饿、疲劳的负面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选择让落后的人类参加战争呢?

    在经济上同样如此,自由主义的时代,国家和社会重视和保护自由与人权并不只是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而且这样做是经济增长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试想有一天,如果人工智能处理多数任务的能力超过人类,在经济领域不断取代人类的地位,公众在经济上变得毫无价值,那么国家和社会还会大力保护自由与人权吗?

    目前的人工智能尽管在运算和推理能力上远远超过人类,但要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还很困难,因为它们没有人类普遍都有的情绪和感觉——可以统称为意识。也就是说,智能与意识渐渐分离。对军事和经济而言,显然智能是更为重要的,在处理绝大多数军事和经济事务时,高度发达的智能已经足够应付任何难题,因此人工智能是否发展出意识并不重要。

    乍一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得社会系统运行得更加高效,按理说应该有益于人类,然而人类却也因此面临着重大的威胁,如果说在交通、经济、法律、教育医疗甚至艺术等诸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做得比人类更好,那人类的存在又将有什么价值?

    有的人会说,人性的温暖是算法的冰冷所无法取代的,所以人类的存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请你回想一下我们之前所说的,生物也是由算法控制的,情感本质上也是一种生物算法,人工智能只需按照一套算法运行,就能精准探测人类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甚至等到我们真正摸清了生物算法的奥秘,再用人工智能去模仿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人工智能现在所不及人类的,只不过是它们无法意识到自身,以及没有人类丰富的情绪和感觉,但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能性,一旦人工智能发展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在绝大多数事务上取代人类,那么人类将极有可能变成无用的阶级。

    个人失去价值

    以上我们所说的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因为在人类心智的研究上还有大片未知区域,所以也许未来的人类可以开发出全新的能力,借此避免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命运。但是,或许人类整体在未来的社会系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个人却不再具有价值——这就是我们需要指出的,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另一种威胁。

    前面我们说到,灵魂、自由意志、不可分割的自我在科学看来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只要算法足够强大,就能够对个人实行全面监测,到那时,算法将比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个人将自己的生活全部交给算法来管理和控制,很多决定都不需要我们亲自去作,算法可以代我们作出决定,而且做得更好,更准确。

    在医学领域,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实现了这一点,比如给糖尿病患者安装的传感器,就符合前面所说的这种模式,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并在血糖值值超标时发出警告,甚至于在耶鲁大学的实验中,算法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自动为患者注入胰岛素和升糖素来调节血糖高低。另外像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智能设备,都应用了上述模式,我们通过这些算法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身体的准确情况。

    除了在健康方面,在生活、娱乐、政治等方方面面,我们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算法对我们的影响。比如算法会根据我们的饮食习惯为我们推荐晚上吃什么、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为我们推荐周末去哪里玩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这些。也就是说,个人正在逐步消失,算法将取代个人,成为个人生活的代管理者

    特权精英阶层的出现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讨论自由主义会面临的最后一种威胁。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两种威胁,它们尽管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了算法的来势汹汹。那么第三种威胁也不例外,在算法足够强大的基础上,少数精英人士可能并不会任由算法管理和控制,而是借助算法和生物科技将自己进化为超人类,他们将拥有普通人不具备的能力,从而掌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务的决定权,他们将通过算法对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进行管理和控制。

    而没有进化成超人类的大多数人,则会沦为低等的阶级,那么自由主义的大厦将会崩溃,因为不仅在价值和话语权上,而且在生物和认知能力上,人类都会变成真正的不平等。如果平等变得不再可能,那么自由同样不再可能。

    我们今天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去解决穷人的生存和健康问题,不只是出于道义,更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军事和经济上具有价值,但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会使得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变得毫无价值,到那个时候,国家和政府为什么还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去解决一帮无用之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最直截了当的做法就是将这些物力财力转移到精英阶层身上,去完成他们的改造和进化,至于无用阶级就任其自生自灭好了。仅凭着为数不多的精英阶层,更加先进更加美好的社会就能够建立起来了,这对精英阶层意味着天堂,但对绝大多数无用之人则意味着地狱。

    如果科技的发展使得这样的图景成为现实,那么自由主义就绝不可能再有任何生存的余地了,人类的信仰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

    科技人文主义

    我们首先来考察科技宗教的第一种类型,即科技人文主义。科技人文主义认为智人的历史将要过去,未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将是智人升级后的超人类,或者叫神人,这是一种更为优秀的人类形式,它具备人类的部分基本特征,同时又具备远远高于智人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能力,甚至能够和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相对抗。科技人文主义认为,在算法越来越强大的时代,人类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心智能力进行升级。

    但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人类的心智研究还有许多未知区域,我们还远不能理解人类心智的全部奥秘,甚至连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也无法提供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有能力对心智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但是我们完全没有掌握完整的心理频谱,乃至于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它们的心理状态我们恐怕永远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设想对人类的心智进行升级,将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同人类凭借心智造出的第一艘船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就扬帆出海,谁也不知道会面临什么。

    科技人文主义所面临的另一种威胁,来自科技进步主义。科技人文主义和所有的人文主义一样,都认为人类的意志是神圣的,我们要倾听内在的真实声音从而确定自己真正的意志。但科技进步主义却认为,我们不是要倾听内心的声音,而是要通过科技控制它们。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内心的声音,那么我们就能永葆轻松快乐的心情。相比倾听内心的声音,通过科技手段控制内心的声音反而让更多人的健康关系和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后者未必不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不管怎么说,人文主义正面临着酝酿已久的变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文主义的最高信条『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可靠。一旦证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内心的声音,那么重新设计和塑造意志就变成了一个技术活,到那时候,意义和权威的来源将不再是人类的意志,因为不再存在固定不变的意志了。

    因此,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一个悖论,它仍然把人类的意志看作最重要的东西,但是不断发展的科技却试图控制人类的意志,一旦控制成为现实,那么自由意志将不复存在,人类会变成一种设计品,那么人文主义就没有任何生存的土壤了。数据处理系统

    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着诸多困境,甚至包括它自身无法解决的悖论。我们似乎可以设想,科技人文主义在未来恐怕不会取得统治地位,而是和所有的人文主义一样,成为历史书上才有的概念。最有可能取得未来主导地位的,是科技宗教另一种类型,即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万物都是由数据流构成的,不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也被视为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拿经济来说,资本主义和苏联式共产主义所采取的就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处理系统,前者采用分散式处理,后者采用集中式处理。在分散式处理的经济系统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关于事实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独立行动,而当他们协同起来,系统就能获得很高的效率,信息流通越多越快,系统运作就会越顺畅。而在集中式处理的经济系统,所有数据都由单处理器处理并决定,比如在苏联,一切由政府判断和决定,你的需求也依靠政府的提供才能满足,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当中的人几乎没有决定权,只能服从政府的命令。

    在经济上的这种分野在政治上也有相应的表现,民主采用分散式处理,专制采用集中式处理。有趣的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民主的政治制度还是专制的政治制度,仿佛都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因为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分散式处理和集中式处理都不具备足以处理科技发展带来的数据流,它们的数量太过庞大,速度太过迅速,以至于传统的数据处理系统难以招架。新的结构将来一定会出现,但这些结构也许并非由人类建立和控制。

    如果说人类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那么提高系统效率的方式则有以下四种:

    1.增加处理器数量。处理器越多运算能力越高;

    2.增加处理器种类。处理器种类越多运算和分析数据的方式越多;

    3.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处理器之间的连接越多产出越高;

    4.增加现有连接之间的流通自由度。流通自由度越高,连接越顺畅,产出就越丰富,整个系统的效率就越高。

    当然这四种方法难以同时使用,因为它们之间常常互相矛盾,以这四种方法观照人类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四大阶段则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方法:

    1.认知革命后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增加人类处理器的数量和种类,但减少了连接;

    2.农业革命后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人类处理器数量剧增,并且形成更多更密集的地方网络;

    3.从人类发明文字和货币开始到科学革命前为第三阶段。此阶段人类各个地方网络组成王国或城市,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地理大发现后为第四阶段。此阶段全世界开始构成一张网络,信息能够自由流通,人类社会的数据处理效率达到最高。

    数据自由

    对数据主义这个新的科技宗教来说,它们的最高价值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信息流』,它们主张让数据不断扩张,从而超越人类社会组成一个更为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万物互联网。这个万物互联网不断向外扩张,最后将扩张到整个宇宙,变成一个宇宙数据处理系统,从而操控一切有形的东西。

    一如所有的宗教那样,数据主义也有它自己的诫命:

    第一条最为重要,就是要连接更多的媒体、生产和使用更多的信息,让数据流实现最大化;

    第二条是将一切事物都连接到系统上,构成一个强大的万物互联网,以保证信息的流通。

    数据主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那就是『信息自由』,它认为信息应该获得自由,越自由越好,至少数据享有自由流通的权利要高于人类控制数据的权利,以免数据被人类所限制。这个价值观将有可能损害传统价值观赋予人类的权利,比如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如果说数据的流通实现了完全自由,那么言论自由和隐私都将有可能得不到保障。

    当然,数据主义为了让人类接受『信息自由』的价值观,就必须要说明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正如资本主义者认为一切的善都来源于经济增长或是基督徒认为一切的善都来源于上帝,数据主义者认为一切的善都来源于信息自由,他们拿美国和苏联进行对比,为什么美国发展得更快,成为冷战的胜利者?这完全是信息自由的功劳,因为信息在美国的流通自由度远远高于苏联。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人类社会,就必须放开所有对数据的限制。

    数据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威胁

    数据主义不反对人文主义,只是认为人类的体验和感觉在本质上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数据主义对人类会产生一些间接的威胁。我们接下来就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数据主义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第一个方面,数据主义认为一首音乐之所以比另一首音乐更有价值,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数据,需要更强的运算能力才能解读。由此可以看出,数据主义认为衡量一件事物价值的标准在于其蕴含的信息量,放到人类身上则是,人类的体验本身毫无价值,它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创造出的丰富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在过去数万年间,人类的体验是最高效最强大的数据处理算法,但是现在人类算法将要面临淘汰,随着万物互联网出现,即使对人类心智进行升级也无法处理那些庞大而高速的信息流。如果说人类在数据处理上不再发挥有效作用,那么人类的体验将不会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算法将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更强大的算法将会取而代之。

    另一个方面,人类体验被数据主义看作一种数据模式,和计算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这就是使得人类的意义和权威的来源被破坏了。两个世纪前,人文主义宣称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使得上帝失去了作为意义和权威来源的价值,并让人类成为意义和权威的来源。两个世纪后数据主义宣称人类想象力不过是生化算法的产物,这样就和人类否决上帝一样否决了人类作为意义和权威的来源,而这将改变我们的世界。

    当然,数据主义也会面临一些批评和异见,这些批评和异见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命能否简化为数据流,换言之,数据流能否替代一切形式?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数据流究竟如何产生人类的意识和主观经验?我们不得而知。

    2.生命是否只是做出各种决策,做出决策是否只是知觉、情绪、想法的唯一意义?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是就算数据主义本身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影响它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纵观历史,种种统治思想之所以统治思想,并不是因为它们万无一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an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