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忆2007年送十八岁女儿去远行

回忆2007年送十八岁女儿去远行

作者: yangchuanji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19:36 被阅读0次

        为了赶在上班前回到家,我们从兰州乘火车一路站到上海,感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辛苦的一次长途旅行。明知没有卧铺甚至没有座位的二十多个小时的旅行的艰苦,心中早已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实际的遭遇比想象的更惨。人行道上站满了旅客,动弹不得,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又被前方站全程对号入座的后来者请出来,这种大喜大悲的闹剧一路上上演了数次,心身受到的打击难以想象。也许没有经历过长途无座煎熬的人是不会理解的。

        第六次大提速的列车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我们从大西北的重镇兰州带到了上海,经历了一路的辛苦都留在了从上海回海盐的公共汽车上了。睡梦中我们走下汽车,回到了家。

        家里缺少了许多。是的,房间里电脑的显示器被一块黄缎覆盖着,一直在电脑前的宝贝女儿此时远在2300公里之外;女儿的房间里,书桌上书籍依然堆放在那里,而女儿却远在千里;家里到处留下女儿用过的物品,此时女儿却在他乡远行。走进家,着实缺少了什么,但有多出些东西。我知道,缺少的是女儿的身影,多出的脑海中的女儿。

        接到兰州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我悲喜交加。喜的是孩子苦苦奋斗了十几年终于考上了大学;担心的是一个女孩子从此要在大西北生活多年。孩子将要离开家去远行,做父母的心是不用去描述了。眼看一天天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只有给孩子准备再准备,收拾了两大包日常必需,带着女儿上路。

      火车带着我们一行从美丽的江南跃过,带着一种恐惧走进西部。雄奇的秦岭曾激起我许多联想,扑面而来的黄土高原使我的担心得到证实。然而火车越向西走,地貌变得越荒凉,多好的群山要是多长植物该多好啊。然而,大自然的力量非人类所能左右。黄黄的大山不断从我眼前掠过。这就是大西北。

      一下火车就看见“兰州大学接待站”那几个热情的火一样的红幅被火一样热情的学生举得高高的,他们向我们招手,我们急忙汇聚在兰州大学的旗帜下。“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我们马上安排你们上车。”孩子们的亲切的如同见了自己的父母。我被感动了。来到这里值得。

        兰州大学的校车是有名的豪华,我们在大二学生接待员的一路讲解下向兰州市东南方向前进了50公里来到了榆中校区。一路上那位学生给我们讲兰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自己作为兰大学生的感受。汽车跨进校门时,她讲了一句话:“你们能选择来兰大读书,说明学生还有家长是很有魄力的。”看着这孩子这么会说会思考,我认为来到这里值得。

        女儿到了大学一下子长大了。走进四人一间的宽大宿舍,我们心里一下子安定许多。心想,这就是孩子的“家”了。简单收拾一下,女儿便对我们说:“你们休息一下,我去把衣服洗了。”我想到以前的衣服可都是妈妈代洗的呀。环境变了,孩子变了,也许是这连绵不断的土色的大山给孩子的触动太大了。

        兰州海拔两千米,也算是有点高原了,它处在我国的第二阶梯。气候的干燥是我们感觉最为明显的。坐在去学校的汽车上就感到口干到喉咙,就像醉酒后的第二天起来时的感觉。一整天手里提个瓶子不断的喝水。我很担心,这样下去怎么行啊,那不把身上的油水都轧干了。后来听当地人讲,刚去是有些不适应。今天女儿打电话说,现在已经不用喝那么多水了。我验证了一位老乡说的话:“兰州是个好地方,你们一定会喜欢这里的。”今天女儿发来短信说下雨了,他们都开心死了。原来大西北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恐惧。

      甘肃人最为自豪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兰州的牛肉面,二是兰州大学。

        陪女儿在开学的三天时间里,我们到处看看。看到的是兰大务实的办学作风。一进学校的第二天,学校进行了两天的考试,一是基地班的选拔,一是英语的分级测试。老师们在忙着接待新生的同时又在进行考试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刚到宿舍,就有老师进来问寒问暖。第二天晚上校长(也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坐着一辆皇冠,在秘书的陪同下,当然还有各个学院的领导和教师来到学生宿舍逐个慰问学生。这么大的领导,这么早的来到孩子面前,反映了兰大的务实和真诚以及对学生的真心的关爱。我认为,孩子来到这里值得。

      校园有完备的教育设施,有西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图书馆在假期里照样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都在看书,有些学生面对着墙壁背英语。学生大都来自西部,所以都很朴实,穿着得体,举止文明,特别是见到我们这些家长都显得彬彬有礼,“叔叔、阿姨”的叫得非常亲。

      因为是到西部读书,我看到送孩子的特别多,江浙一带,还有东北的,新疆的,他们去了加重了铁路的压力,买不到车票,就干脆住下来。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出来了,家里就没有什么牵挂,多住几天无所谓。我经常看到一对对中年夫妻像我们一样在美丽的兰大校园里轻松愉快的走动,而且脸上都挂着满意的笑容。

      她舅舅借助出差也千里迢迢来到西北,带来了关心和祝愿。我在图书馆前的广场上看到了一辆浙江嘉兴牌照浙F-0××××的桑塔纳。感动啊。翻山越岭,真是亲情无限。

      兰大是一片令人感动的热土,我把女儿送到兰大值得。我深深祝福,孩子在兰大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2007.8.25.晚

相关文章

  • 回忆2007年送十八岁女儿去远行

    为了赶在上班前回到家,我们从兰州乘火车一路站到上海,感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辛苦的一次长途旅行。明知没有卧铺...

  • 送女上中学一场终将远行的送别

    送女上中学 一场终将远行的送别 今日送女上中学,是女儿终将远行的第一次送别...

  • 送女儿去上学

    女儿终于盼来了郑州大学新生返校的日子——10月16日,她开心地说:“我终于考上大学了。”由于疫情,他们的开学日期一...

  • 送女儿去上学

    今天我带女儿去看了知行学堂,我很可能把她送到那里,然后一两星期见不到一面。 我问了张老师很多问题,我谨慎地有点喘不...

  • 十八岁,我只记得你

    十八岁,我希望远行的路不要太长,街头巷尾,走丢在回忆里的人,不要忘掉了我的模样。 十八岁,我希望烦恼少一些,快乐多...

  • 〈 送远行〉

    (原创) 边佑乘车返乡行, 疫情微圈送别离。 它乡远行须珍重, 来日兄弟聚一堂。 一一陈方

  • 20201107听书笔记:《送奶工》

    《送奶工》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小说开始,她回忆道:十八岁那年,自己被一个代号叫“送奶工”的人跟踪和骚扰。这...

  • 我在尼泊尔的十天

    20岁第一次出国远行 day1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里讲了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离家远行的青春故事,我想着我的二十...

  • 送女儿去北京(一)

    这个暑假,女儿很忙碌。7月11日从日本游学归来后,当天赶往北京参加美术集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决定在天河...

  • 送女儿去北京(二)

    在天河机场接到女儿后,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忆2007年送十八岁女儿去远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dk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