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生别人气的时候,往往采取责备别人的行为;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找朋友倾诉,或者自己借酒消愁;
当我们意见不统一争执时,往往争吵无结果,或者产生敌对……
像这样与平常行动不一致的行为,都是由情绪导致的行动,也是有情绪的信号。
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有挑战性。面对这些无形的压力,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该如何处理情绪,让事情得以积极解决呢?我们得在了解情绪来源的基础上,找到处理情绪的思路和方法。
一、情绪来源于情景认知
情绪时刻与我们如影随形,但我们却知之甚少,它到底是从何而来呢?哈姆雷特说过,“世事并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样去想。”我们每天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就像有时对某个问题左思右想,搞得自己焦躁不安,后来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严重,只是当时消极的想法占据了头脑,焦躁不安的情绪涌上心头,不再受控制。由此可知,当时的情景引发了我们的认知,认知又激发了我们的情绪和行动。
那认知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的呢?
二、惯性认知影响了情绪
这点要从更久远的进程说起。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受自然、生存的习惯影响而形成了一些惯性认知,像遇事常常急于“下判断”和“找原因”:下判断时,常常会基于自己了解到的部分事情或局部特征就快速做判断;找原因时,经常会自动归结原因,将错误归给环境或他人。这些惯性都是影响我们陷入消极情绪的认知。
三、调整认知处理情绪
我们知道了情绪的来源,就对症下药,找到调整认知的思路和方法,处理情绪。
学会质疑我们的“下判断”和“找原因”。作为几百万年进化所形成的结果,我们不可能不“下判断”和“找原因”,但是不要把自己的这些想法作为确定的事实。比如,在与对方合作时,有些事情对方不答应我们,这时我们的判断很可能是“这人怎么不配合呢,怎么刁难人呢”,紧接着就会归因为“对方真是无理,没法合作”,当把这些想法作为确定事实,我们的情绪估计好不到哪里去,说不定还会发飙,但事情没解决,人也得罪了。所以,得学会质疑我们的“下判断”和“找原因”。
要以“积极的目标”疏导情绪。中国有句古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寓意就是很多事情不是马上就能准确说出是好还是不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回到源头,重新思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毕竟我们要的是解决问题。“现状的确如此,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事情解决好呢?”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下判断”和“找原因”,始终以“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来引导解决问题,疏导情绪。
通过前面三点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情绪来源于情景认知,而惯性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质疑和疏导来调整情绪,真正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