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父母的消极情绪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如果我本人悲观抑郁,那我就可能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你的父母通过某种特别方式让你感到难过,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仅仅是对他们的悲观情绪的一种复制。
2、将自己厌恶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我把它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如果我感到愤怒或悲伤,那么通过激发他人情绪,我可能使自己得以解脱。我们每天都会将彼此当作自我厌恶情绪的垃圾桶。
3、如果家庭中存在一种“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模式,孩子们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支持与鼓励,因此能够健康苗壮成长。父母会告诉孩子,他们漂亮可爱、善良贴心又聪明能干,等等。我们不遗余力地呵护孩子们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他们长大后,也能从这些积极的心理中不断获益,如同虐待和其他消极心理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一样。
【心得】“我很好,而你不是”vs“我很好,你也很好”
有的家庭里,通用语言是“我很好,而你不是”。
这些父母通过一系列的投射,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从而让自己感觉变好了。
比如他们会把自己的错误归结于孩子的问题,或者因为自己的弱小而打击孩子让他们看上去比自己更糟糕。通过这些方法,他们成功让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差劲,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的背后隐喻的是:孩子你很糟糕,这样一来,我就比你强大了……
而这些孩子在日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很容易认同父母给自己的投射,认为自己很糟,那么这时怎么办?和父母一样,让你比我更糟就行了……于是他们的行为就会和父母出现惊人的相似。
而另一些家庭中,通用语言是“我很好,你也很好”。
这些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因此他们在日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中,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理特征,都会在代际之间发生传递,因此,如果你曾经的家庭里的通用语言是“我很好,而你不是”,那么试着找到值得信赖的人或者心理咨询师,在他的帮助下开始改变,试着从今天开始说“我很好,你也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