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日更我提到了一个困惑,如何琢磨你的受众想要什么?
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先专注于某一领域,然后去寻找这一领域的用户在哪里,然后去想他们想要什么,我想要在他们身上得到什么。
昨天文章发出去后,我找了一些关于“用户”思维的资料,
今天简单分享一下这两天的学习体会。
首先,你和用户是平等的。
上学的时候,一般学习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一种是小组讨论。
在我看来,第二种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因为它是一种双向沟通方式,能即刻地接受信息并给出反馈,
但是写作更类似于第一种方式,就是简单地我写,你看,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说教式”的文字是最令人讨厌的,
所以写东西,即使在传播干货时,要抱着“分享”的态度,而不是“教导”的姿态来进行,
也是娜姐经常说的“搞清自己的定位”。
第二, 先给予才能得到。
在写东西前,先问自己一句“我能给予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
记得第一次参加娜姐卡牌训练营的时候,
娜姐让我们写下你想成为的样子,
当我写完后,娜姐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为你想成为的样子做了哪些努力?
或者说,你凭什么变成那个样子,
对啊,凭什么?
我想要写出10w+爆款文,但是我能给别人提供什么呢?
提供信息,提供方法,提供情绪价值,你能提供什么呢?
在日更前,我想的更多的是“我我我”,
而没有更多地去思考“别人需要什么,我又能为别人提供什么”,
如果我不能提供出价值,我又凭什么得到呢?
第三, 读的人到底在读什么?
当我认识到上述两点后,我想象了一个场景,
我面对着很多人,我用平等的姿态和他们交流,我脑子里有一堆的内容想要输出,底下的人给我的反馈是什么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底下的人在昏昏欲睡。
我忘记在哪看过一句话,说,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能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写出来!
听演讲的人到底在听什么?读的人到底在读什么?
我觉得是“共鸣”。
拿我看出举例子,当我看一些超出认识和理解力的东西时,我会觉得它好晦涩难懂,然后判定它不好;当我看一些和我认识想匹配的书时,我会大呼过瘾,“是的我也这样想的,对没错就是这样,哎呀太有道理了”,当我出现这种反应时,我会觉得,这本书写的太好了!
文章是否能打动你的心,全看它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鸣”,
作者巴金曾说“我正是因为不擅长讲话,有感情表达不出来,才求助于纸笔,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
看文章的人如果遇到一篇恰好也是他想说的话时,
他会觉得有人懂我,共鸣就产生了。
以上就是我这两天关于“用户思维”的思考,
首先摆正位置,其次你必须要有真本事,最后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他们想表达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