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樊登和李安导演的对话。樊登提到《色·戒》里大上海生活场景,一边歌舞升平,一边新躺着几具尸体,特务们的手枪都是拿在手里,露在外面。李安导演的这一个细节处理同当时所有年代剧的设置都是不一样的。不懂的人会以为李安导演拍错了。樊登是自己后来在阅读里看到这个细节,回想起电影场景,从而惊叹李安导演的细腻。导演是否在文本里抠细节,然后一点点呈现呢?
导演自己说在开拍之前会尽可能看很多同主题思想相关的书。但是真正在拍摄的时候,不会照本宣科,基本上书都是搁置一边,根据拍摄的呈现,而自然地去要求。这个听起来很像是自己在一开始树立核心的价值观,故事框架和画面,在实际操作中跟随心灵的感应而一步步具象。李安导演说自己拍电影时对某些题材的深挖,是因为兴趣,源于对事物源头的好奇心。拍完电影,读过的知识也都忘记了,兴趣也没有了。
我注意到当樊登提出上海的这个细节时,李安导演的语气是开心的,好像遇到知己。
在相识的人之间,交流是精神的愉悦。夏鹏在自己的小传里分享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女生拒绝另一个男生的原因是两个人的语料库不一样。李安导演的国内访谈我基本都去找来看过,从我的角度来看,目前樊登的访谈是令李安导演舒适而自在的。或许这就是两个人的词语和感知,有一定程度的同频。许知远和李安的对话就显得别扭一点。可是许知远和陈冲,于谦的对话,听起来就特别舒适。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或许是他和李安导演不在一个语料库里?
自己喜欢和人交流,尤其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往往我也会充当那个话题提供者,引导着别人一点点说,也有很多次酣畅淋漓地交谈。近来,交流逐渐减少。一个原因是自己最近读书少,言而无味,二来自己被工作的小环境所困,不知天地之广大,逐渐拘泥小节,再者我试图聊文学和更高的教学理念,旁人接受不了不到我的讯息。追根究底,是自己读书少且没有端正自己的心态。本想四处走走,扩宽视野,无奈走出去并不容易。昨晚想到一个最便宜的方法,读书和看电影。樊登提到,如果不读书,也就是同周边和自己一样的人有着一样的思想,过着一样的生活,到书本里遇见伟人,和伟大的思想对话。
生活里不只有书,可在对其他趣味不大时,先做一个小书虫,解决自己的好奇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