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刚上完Unit 3 的Story time,在四个班上课的状态都很好,孩子们都在积极参与讨论,甚至下课了孩子们都还围着我讨论里面的故事情节。
但其实,刚看到这篇文本的时候,我是有点发憷:知识点很简单,就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型:
----What's this?
---- It’s a .....
对目前的四个班来说,基本都能自主掌握或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
但,这节课真的要只为解决这几个语言点吗?
在提前备课的时候,我没有备这节课。因为一直有一些困扰:这篇文本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能得到什么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后来学校教研,有幸邀请到武侯区教研员苏燕老师到校指导。以前教研的时候听过苏老师其他的讲座,很喜欢苏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的各种问题。这次深入听苏老师具体分析课本教材,对教材解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深入文本,理解教材含义
理论基础一直都是不变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突然有种茅塞顿悟之感。针对教材,在解读的时候,我们需要真正理解这篇文章到底在说什么?
后来我分析到:Dolphin和岸上的Rabbits/birds/rats/dog(Lucky)/frog一起玩看图说话的游戏(也许是在上课)。当看到Monkey和bird的图片时,没有动物离开,他们在回复:It’s a ....;看到cat图片时,rats离开了;看到fox的图片时,birds 离开了;最后看到tiger的图片,岸上全部的动物都离开了。
所以,看似这篇文本是在综合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at's this? It's a ....但其实本质是关于了解动物的食物和食物链。
搭支架,借助支架回答问题
对文本的理解到位了,后面的教学设计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英语课上,针对低年段的孩子,一般都会给孩子们用搭脚手架的方式,给出句型,让孩子们根据句型来补充完整个句子。
比如在文章刚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仔细观察文本,并提出问题: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从刚开始上英语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完整运用整个句子的能力,所以一般我先给孩子们搭支架:
Please use I can see..... to answer.
孩子们: I can see dog(Lucky)(之前学过的狗的名字)/rabbit/bird。这样长期锻炼下去,孩子们对句子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好。
提问启发,深入思考
在阅读课上,整个文本的处理一般会通过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串起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和任务去仔细解读里面的深层含义。
比如在让孩子们看图之前,会给他们任务,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这篇文本里,让学生观察图片后猜测:what are they doing?猜测动物们在干什么?
有的孩子说在上课,有的说在玩游戏,还有的能够很详细地说明,他们在玩看图说话的游戏。
在图片环游环节,指着Dolphin拿的图片问孩子们:Look at this, what animal is it?这是上个单元的内容,所以孩子们都能回答:It’s a monkey.
如果按照教材重点来说的话,这里就已经解决了,但其实这里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出很多孩子们的已知知识。
我深入问孩子们:So will they run away? 孩子们看着图片:No, 这时再追问:why? 孩子们回答:因为monkey吃banana。这样下去,孩子们原有的知识都被激活了。
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处理图片,这节课孩子们被激活的内容完全大于了本来文本的知识点。
续编故事,增加对文本的理解
创编故事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这个文本处理完后,我又加了一个步骤,让孩子们思考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同时,给他们2分钟的时间和同桌一起交流探讨。
有的孩子说,接下来真的老虎出现了,所有的小动物都被吃掉了(terrible ending~)。有的孩子说,天上掉下来一个鲨鱼的照片,海豚被吓跑了。
对这种问题,都会追问:why?孩子就会再深入思考,去想这背后的逻辑关系。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这个问题才是有效的。
前段时间看了谷歌教育发布的Future of the Classrom,这份全球K12教育趋势让我感慨未来社会的发展给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的挑战,也让我感慨要教好一群面向未来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
怎样应对这些挑战,把挑战变成机遇,对我而言,也许就是在日常的课堂上,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做出改变,以孩子为出发点,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思维和品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