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时,正在读初中,大约十四岁的年纪。当时就觉得:苏轼真是太厉害了,豁达豪放,不拘一格,不愧是一代文豪。而我自己也挺骄傲的,因为不需要看注释,就能读懂他的意思,为此颇为自满了一下。
然而,就在不久前,我偶然在儿子的小学生读物上再读到它时,却茫然自愧,不觉汗下。这是为什么呢?是东坡居士的词,历久弥新,饱含新意吗?还是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另有所获?当然都不是。造就这一切的只是我在不同的年纪感受不同罢了。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时间?经历?似乎都有失偏颇。应该是我在时间的流逝中,所经历的一切造成的。确切的说:这是时间的馈赠,是生命的感悟。
生命,是一个过程。对所有人而言,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同的,这勿庸置疑。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位高阶低,它都一视同仁,毫不含糊。横扫六国的秦皇、威镇八荒的汉武,都曾倾朝野之权、举天下之力遍求良方,以求生命的永恒,可结果依然同所有人一样,走向共同的终点。既然秦皇汉武尚且如此,更遑论你我这凡夫一匹?所以,我们该在意的不是生命的结局,而是这过程的充实、完满。就像秦皇汉武一样,虽然结局相同,但过程却相去甚远。秦皇一味苛求,过于执着,终至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汉武却能翻然醒悟,驱术士、砸丹炉,回归正常轨道,维系汉朝四百年江山,使中国之民以汉人之谓耀于世界的东方。
既明生命之终,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充实它、完满它,不要留有遗憾。为生命负责,为自己负责,为肩上的责任负责。
我们从远古走到今天、从蛮荒走到文明,最不应该遗忘的就是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天高地厚,江海不言,大自然为我们营造一切,提供一切,而我们却只知索取,不思回报,造成如今的环境劣变、灾难频出。这是大自然在发出警告,她似乎在用灾难向我们证明:她也是有生命的,你不能在充实自己生命的同时,践踏她的生命。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有互敬互爱,才能相互圆满,和谐统一。
自然如此,我们自身亦然。作为个人,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在有限的环境中发挥无限的想像,努力创造,充实、完满我们的生命;作为家人,我们应当彼此关爱、相互理解,在温馨的环境中同荣辱、共进退,温暖、陪伴我们的生命;作为朋友,我们应当互通有无,彼此鼓励,在融洽的环境中同竞争、共进步,扶持、振作我们的生命。
当然,这一切都不会一帆风顺,注定会充满坎坷。可这不正是生命的意义吗?我们知道了它的结局,却对这一过程充满未知。纵然你我都怀揣着赤诚之心,友好向善,在现实中却难免灰头土脸,四处碰壁。我们该在意的不是他人的恶言相向,无理取闹,而是初心不改,虽九死而未悔。想想看:如果生命的一切都是已知,那该是多无趣呀?
如果东坡居士早就知道自己一生仕途坎坷,从政无成,那么他还会有为国为民,披肝沥胆的一腔热血吗?我们还能看到今天的西湖、苏堤吗?可这不也同样证明他生命的充实、完满吗?伴随着他坎坷仕途的,除了渐行渐远的贬谪之路,还有那愈炼愈精的文学造诣,其诗、词、书、画、散文均能笑傲当世,流传至今。命运的坎坷艰辛,并未影响其生命的光辉历程。
相信东坡居士定然做到了为自己、为家人、为生命负责,全心、热烈的拥抱自己的生命,踏实耕耘,不问收获,慷慨付出,无愧天地。所以他才能那样洒脱、豁达。才能在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时仍能徐行吟啸:
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