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教育随解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教育随解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作者: 寻书问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17:18 被阅读0次

反,是反向,也是返回。就是一个事物在启动的刹那间,就开始往相反的两个方向运动发展,往往一端显性(阳)一端隐性(阴)。当事物的一端累积发展时,相反的一端也会累积发展,如果达到极限就将爆发返回到原点。这是从无到有,也是从有到无的演变规律。

在教养上来说,家长需要懂得这种道的规律,在推动孩子往某方面发展时,去觉察暗中的反作用力。越强求越急急切切想得到的,暗中累积的风险也越高,达到容忍的极限时这个风险就会爆发,可能一朝之间就从有到无回到原点。这个在现实中非常多的实例,追求精确把控的家长,看到孩子优秀的表现得意洋洋,但在度过最初的得意之后,如果不能因时度势转换力道,那么原本受控的孩子内心就很可能累积起消极怨愤,最终因抗拒而选择反击或者逃遁,甚至以死报复。

弱也道之用,给了家长一个解决之道。这个弱,是事物那个相反的隐性之弱,也是家长在对待孩子时的所用之弱。即,你要看到事物隐性的相反的一面,同时要学会在推动孩子前行时隐藏自己的力量,让孩子体会不到来自家长的推动之力,而认为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太上,不知有之。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上善若水的弱,是处无为之事的弱,只有这种弱到几近于无,才能生发孩子之有。那么是不是弱到不管不顾?当然不是,在弱到不管不顾时,同样要觉察到弱到极处的反面就可能是纵容,使得孩子无法无天不知收敛,那么最终也会在狂妄中毁了孩子。

另外,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更要懂得这种反也弱也之道。自己在常规的第一反应时(比如愤怒责打),即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然后采取与常规相反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比如不怒反喜)。这种反其道而行的表现,往往可以避开孩子的设防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式去处理,很可能就轻松地化解问题。这样的处置,从情绪到视角再到方法,运用了三个反之道,无声无息的解决就是弱用之道。

理解了反也弱也之道,也就能理解并从容的运用,在无有相生之间得心应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教育随解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nc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