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简书的意义,就是告诉我,原来作家不仅仅是莎士比亚,莫言,南派三叔那样的,原来还有这样的,我就吃了一颗叫做“写作梦”的定心丸了。
史铁生说过一句话,是愚者托举出智者,是大众度化佛祖。
开首贸然说出这样一句话,有些唐突,这句话并非是我反复思量才想到的,而是关于今天话题的一种本能的第一直觉,所以放在了开首。我觉得这句话格外适用于今天的简书。
简书的伟大,不在于有多少优秀作者,有多少优秀文章。曾有人以此为质来批判简书,断言简书的未来岌岌可危。断言简书的优秀作者会出走,然后简书会人走茶凉。
我觉得这位简友忽略了,今天的简友,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们来简书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来简书,是为了读书吗?——不是的!大家来简书是为了写作,这才是真的!而写作又是为了圆一个作家的梦!——大家要的是实现梦想,实现财务自由!实现一种体面的赚钱方式!这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
简书再伟大的作者,能有莎士比亚,泰戈尔伟大?简书再优秀的文章,能有圣经,唐诗宋词,金庸的武侠小说优秀?即使集齐一切网络文学的优秀作者,有几人能够与这些历史沉下来的伟大作家比肩?——一个也没有!
大家就不是为了阅读来简书的,是为了写!!
简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一个“只要你想写,你就可以写,别人还可以看到的平台”,这就是简书的伟大之处。
真正的伟大,不是出了多少优秀的作者,不是汇集了多少优秀的作者,出了多少优秀的文章,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优秀的作家,更不缺世界级的名著,人们只是畏惧读不完那么多的好作品,用“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来抚平这种读不完的焦虑,从来不缺一个无名作家丢进书山卷海的又一部拙作。
伟大,是带动了多少并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阅读,带动了多少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来写作,我觉得这才真正的伟大,这叫影响力,这叫引人向善。
曾有县级高中,因为出了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学校为这个学生立了一座雕像在学校里,上了新闻。我觉得这个校长应该回头看看,有多少学生没有大学可上。教育,难道不是一种让少数学生变得优秀,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再陷父母的轮回的艺术吗?多考上几个大学生,比出了一个清华北大更有意义,至少对于那些从此辍学打工的学生,还有他们的父母而言是这样。
伟大,就是去救赎那些占人类多数的懵懂的弱者,而不是去给上帝再添一双翅膀。
在中国,有写作,读书习惯的人太少,一般是书香门第,或是有这纯粹的文学爱好的人,才会有这种习惯。中国教育下的莘莘学子,学习如同给老板打工一样,毕业就永远与书绝缘了。
我觉得既然是“大众阅读,大众写作”的时代,就不要单纯地用“优秀”来衡量一个平台,“大众”才是关键,诱导大众向善读书,写作,这才是功德无量。
如果真的有人,真的那么需要优秀的作品来滋养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纯粹高尚的精神享受,那么简书可能不适合你。
这里不是清华北大那种的泰斗级的学术学院,这里可能仅仅是一个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到二年级,三年级,一直到六年级的混杂班。这就是中国目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写作现状。既然这种班存在,这种班就是合理的,那么就自有它的生命力!既然简书有上百万的注册量,那么就有上百万的合理性。我就是认为它合理才下载安装注册的,至少比快手,抖音要合理的多。
多数人对于文字其是一种很自卑的情节,多数人是没有勇气提起笔来的,那么,简书会给你这种勇气,这十分不易!勇气是个好东西。相信简书,相信还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小草,没有相互之间的嘲讽,只有鼓励和赞美,这是一种成长的力量。
其实,无论我们怎么骂简书的平庸,低端,我们也离不了简书,因为离了简书这样一个平凡者众的大舞台,也没人稀罕你,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需要走很久很久才行。
是愚者托举出智者,是大众度化佛祖,这是史铁生的原话。不要以为是简书的平凡玷污了一个人的高贵,恰恰是简书给了很多人写作的自信与傲慢,有一个小孩上了新闻热搜榜,因为这个非常优秀的小孩,把自己的原生家庭,把自己的父母,贬得一无是处,认为自己的父母不配有他这么优秀的孩子,够新鲜吧。
承认吧,鄙视是一种对方弱到,你可以从他身上汲取自信的东西,这就是现实中有根有据的吸星大法了,自信吸到爆就是鄙视了。
我离不了简书,反反复复我卸载了不下20遍,我还会地第21遍地把它装上,我可以不读圣经,不读莎士比亚,不读唐诗宋词,不读莫言,不读金庸,不读南派三叔,但是唯独不能不读简书。
简书的平庸赐予了我,一种叫做梦想,希望的东西。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等等一众神仙,他们的作品,好!非常好!带给我精神享受精神欢愉的同时,还在告诉我们,我们离真正的作家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这让我很沮丧,因为我想当一个名副其实得作家!!
简书上有大咖,有牛人,他们的作品跟那些真正的作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吧?看到一篇平平无奇的文章,点赞众多,欢呼者众,这一刻,我就坚定了要当作家的心!当看到有人签约成功,出书,打开他的文章,文采一般般,这也坚定了我要当作家的梦想!原来作家不仅仅是莎士比亚,莫言,南派三叔那样的,原来还有这样的,我就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并非要贬低部分出书作者,一切得到市场认可的,都是合理的,有益的,我们只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网络媒体时代,感恩吧!我知道沈从文的这么一段故事,引用一下:
1924年11月12或13日,北京的天气很冷,风沙极大,郁达夫敲开沈从文蜗居的窄门,看到眼前这个年青人非常单薄,没有棉衣,也没有炉子,用冻僵的手在坚持写作,“那一副样子,觉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时近中午,当知道沈从文尚未吃饭时,郁达夫便邀他到附近一家餐馆吃饭。饭后郁达夫掏出仅有的一张五元票子,付完账后,将剩余的三元多全给了沈从文。他还取下自己脖子上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也留给了沈从文。半个多世纪后,沈从文对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来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郁达夫顶着风沙回到自己的住处,当晚写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于次日《晨报副刊》。
沈从文的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对文人独特的考验方式,写了文章要投稿正式的新闻或者新青年之类的刊物,要求很高,一旦拒稿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看到你的作品,文人通常需要长久的蛰伏,不断忍受拒稿,默默地一个人码字,一旦被拒稿就怀疑自己码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的困惑和动摇。现在不用了。
简书就是超度我这样的亡魂,还有度化那些大嘴巴“佛祖”的一个道场。
批评简书最多的,就是简书“写作的比阅读的还多”,我觉得这就是特色,无可非议,叫做简书特色,这并不坏,一是很多作者确实写得不是非常好,金子真的会发光,银子倒有可能需要时间,需要有慧眼的人来欣赏,如果你相信自己,你需要考验。一是至少表明,我们的简友写作技巧虽然不好,但是还没有失去思考判断的能力,就跟张作霖这个大老粗一样,虽然不能识文断字,舞不了笔墨纸砚,但是一个东三省还治理得了,文墨不等同于智慧,我们的简友不傻,不会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上浪费时间。
阅读量少,这是对作者的批判,不是对读者的考验,请不要因果倒置。
简书,是一个好大于坏的地方。
确实有很多人批评简书,我也不讨厌这种批评,多一种声音,就多一种可能,我想我们需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自己的认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简书,简书,我们一起加油!你平凡,我无能,我们很配呀!一起期待明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