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澜的《红茶花》

作者: 湖畔一号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21:13 被阅读0次

    作者 谢舒

    发表于:2015-03-26 07:49

                                陈安澜的《红茶花》

          陈安澜写了两朵茶花。一朵《白茶花》。一朵《红茶花》。

      《白茶花》写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是卖房子给他的人,是朋友也是邻居。女人是一幅油画中的女人,却是小说的主角。没有女人,怎么写茶花?

        在中西文化的绘画和文学作品中,茶花都是女人和爱情的象征。最著名的有法国文豪小仲马的《茶花女》。

        今天忽然看到陈安澜写了《红茶花》,副标题“悼亡友”,立刻以为这是他在悼念红颜知己。我很吃惊,谁敢公然以《红茶花》为题悼念红颜知己?然而更吃惊的接踵而来,《红茶花》写的是男人。

          起笔就涤荡了俗套的路数。在文学创作中,这种思路和笔法是孙子兵法中的守正出奇。

        读《红茶花》,眼前闪过许多彼此无关的镜头。比如1991年出品的国产电影《双旗镇刀客》,此片获奖很多。这里说的不是情节上的类似,而是画面感镜头感。双旗镇的大漠黄沙、穷街陋巷和陈安澜笔下的公社、饭馆、策马飞奔的尘土地,在我视野中交叠闪回。

          还有,好莱坞著名西部片中的景象,也在《红茶花》的背影中一再闪现。美国西部片是描述男人勇气、力量和激情的一种独立片型。《不可饶恕》《燃情岁月》都是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红茶花》既有双旗镇热烈蛮荒的青春血气,也有好莱坞西部片马背史诗的雄风。这种南辕北辙的联想,

          并非作者有意灌输给我的。他在写作时没有想到这些,那时他心心念念都是淳君。

          淳君是一个普通士兵,十六岁从军,师部放映员,所作所为并无多少铁血男儿的豪迈,不过是送了茶花和金毛小狗,千里迢迢买了烟丝,跟作者骑马去吃馆子,义不容辞去部队放旧电影,最后是中秋节赶到作者家跟他过节。琐琐碎碎的小事,针针线线的心意,可就是这些琐细小事最是动人。

        《红茶花》写得好,在我读起来,是她凌驾在时空上。陈安澜和淳君的交情是在70年代,发生在中国军队,但完全能把这个故事放在三十年代、几百年前。也能放在欧洲或者美国西部。作品中的军人气质男人气质,是流经全世界的无名大河。我最喜欢读这种没有时限和地限的文章,你明知道读的故事发生在哪年哪地,但阅读过程中,会忘记具体年代,具体地点,你在故事上飞,无限扩展自己的联想。这时候你便确切知道,读到了像样的文学作品。

          作者有时是无为的,但他的阅历和艺术才华,在悄悄有为。它们把作者没有意识到、不想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而有意隐匿起来的意蕴,一一展现。好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总是多层面多角度地交汇,龙卷风一样裹挟而来,而去。你读到写出来的部分,那些没有写出来的却更深地在打击你。作品能引发如此强大的联想,很不容易。

          陈安澜这篇文章文句素丽,纯澈有如清酒,但走笔迅速,用笔少枝蔓,似乎不敢在思念上停留太久。全篇行文疏阔,结构平衡,节奏稳定,有点像音乐中的行板。

          从头至尾用茶花比喻,这是写作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用什么比什么,最有讲究。这里以茶花喻淳君,是以弱喻强,以阴喻阳,反而淳君高大了。淳君这样的小战士,我在安徽磨盘山当兵时见过,多从农村出来,十六、七岁的样子,腼腆纯真,笑起来头一低,蹲在操场上吃饭时不争不抢,很有教养。文章读了三遍,都让我想起曾经见过的或者身边有过的,不多的这种男人,话不多,看人专注,有谦逊温暖的笑容,还有些女孩子气,从不咄咄逼人,睿智的眼光却什么都看到,再大的困难跟他一说,他站起来说:我来。

          要写这种男人的男人气,很不易,特别女人写不来。

          陈安澜说淳君“像茶花的花骨朵”。这比喻真动人。女作者是再也想不到的。或者不敢这么写的。感谢陈安澜这样写出了淳君。

            其实从头至尾文章对淳君的身世背景没有具体描述。一生平凡如日出日落,没有生荣,更无死哀。这样一个朋友,令作者无限怀念,文中一直是陈安澜在说话,效果如同画外音,但主角始终是淳君。作者把全部心念给了淳君,如此一来,作者退而居后,人物正面走来。

            军旅回忆,这样笔法写故去战友,我没有读过。纪念战友都是苍松翠柏,高山峻岭。而陈安澜用茶花写男人和男人情谊,山不为高,水不谓长。

          悼亡友这种文章,最易打动人心,也最易写俗。陈安澜处理的很好,在他是感情浓烈,文字不用力,这也是一种反差。《红茶花》一文的张力之所以大,很多地方赖以反差。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不是有意识运用反差的写作技巧?

          只要写到茶花,无一处不与淳君的去世对照。而因淳君的永去,三月茶花触目惊心。

          请看开笔句:“红茶花开了,硕大而且热烈,衬着蜡质绿叶,更具贵族气。我怕见这茶花,因为淳君死了。”

          再看:“他是前年往生的,去年和今年每到茶花打苞骨朵时,我都暗自祈望它不要开放,就那个样子下去,就那么的苞骨朵下去,好让我觉得淳君还没走,要是开了花淳君就没命了。”

          再请读“几个月后他病故了,也是三月天,红茶花开得盛的时候。”

          结尾最动人:“今晨我去外间,走过小区那一片开得盛的红茶花,我低着头急急走过,刻意不去看那花儿,因为它太像淳君,平实而且华贵。”

          我是忘不了淳君了。也是忘不了陈安澜的《红茶花》了。

                                                                          纽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安澜的《红茶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pl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