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上瘾了。”
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北京大妞棒棒糖小同学愁苦又俏皮的脸。
我没说话,等着她说下半句。
反正剧情是一定要反转的。
果然,“你们喝过维他吗?”
“我第一次喝到的时候,是我姐姐安利的,当时在广东。”
“我心里想的是,这啥玩意儿啊这么难喝。”
“结果现在上瘾了。”
她告诉我她上瘾的标志:“我已经抛弃了北冰洋。”
哦。
2.
她说的维他就是这东西,包装都熟悉:
Paste_Image.png(这不是广告。虽然我相信我会很火,总有一天会接到广告。但这个,确实,不是广告。)
第一次喝的时候,她内心是崩溃的,拒之千里,觉得这玩意味道为什么会这么怪。
后来,或许是出于对姐姐安利的不好拒绝,或者是寝室同学的带动,反正是客观条件的逼迫,她继续喝了下去。
最终,她上瘾了,甘之如饴。
从「拒之千里」到「甘之如饴」,从好难喝到离不开,有时候被逼一下,也许真的就能发现一些别样的美好。
3.
高一升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科,阴差阳错的,学了理科。
周围所有人知道这个决定的时候都惊呆了,他们觉得360度环绕立体声观察,无论怎样我也会学文。
要知道,我可一直是语文课代表,最喜欢的学科是英语,有事没事还爱写两个短篇。
而我从小就学不明白数学,生在一个流行数学奥林匹克的年代,那些数奥题就是永远的噩梦。更不要说复杂的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我不关心也没兴趣。
但我偏偏就学了理。
接下来两年,生活里再也没有了浪漫的言情小说,没有了历史的岁月和情怀,没有了伤春悲秋和雾里看花。
每天变成抱着卷子和草稿纸,每天做题都要用完2根黑色碳素笔。
死磕。
起初我是「拒之千里」的。我不喜欢,也不会做。老师们讲课对我来说就像催眠,物理讲到宇宙学时更是让我崩溃。
但渐渐的,我也开始发现其中的乐趣。
比如解题很公平,无论字写的好看还是难看,只要做对了,就可以得分;
比如做题不太需要灵感,作文写着写着可能跑题,数学的大题会做就是会做。
比如数理化总会有标准答案,可在文科大题的解析里总会有一句“言之成理即可”,让人心里慌慌的。
而到了现在,将近十年时间过去,我又更深刻体会到高中学理科的幸运。
从不害怕考试和做题,对单选体勾选项有一种天然的好感,甚至能从中获得安全感。
不怕算数,也不怕公式。
用Excel甚至都更流畅。
当然我知道这几乎和学理科没什么关系,文科的学生有更多比我更厉害。
我只是想说,从最初的「拒之千里」,我被逼着,到最后也「甘之如饴」,甚至从中发现了美好。
4.
就好像去爬山。刚刚开始爬山的时候,我们抬眼望去看到的还是山,常常觉得前路漫漫,又没有意义,于是对前进“拒之千里”。
如果放弃了,在山脚下吃一碗热腾腾的米线,结束整个行程,也并不在意自己损失了什么。
可这时,如果身边有同伴的督促,或是一种必须向前的信念,逼迫着自己爬向山顶。到了山顶,才会发现,自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还看到了更美丽的景色。
5.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出于潜意识的惧怕陌生事物,还是有理由地躲避,往往会对迎面而来的挑战,条件反射地say NO
- “这个紧急任务,你来做吧?”“不不不”
- “这个演讲,你准备一下?”“我不行我不行”
- “这个机会,你去试试?”“算了算了”
这种「拒之千里」的心态,反映的大概是我们对舒适区的依赖,和对挑战的恐惧。
但是不是也常常在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声音:
- 如果当时我试一试呢?
- 如果当时再坚持一下呢?
- 如果我再努力一阵子呢?
而这时如果能逼自己一下,走出习惯的舒适区,走进更有挑战的领域。也许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让你「拒之千里」的东西,最终会让你「甘之如饴」。
不仅如此,你还能因此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你有什么从「拒之千里」到「甘之如饴」的改变经历吗?这种改变又给你带来什么美好的影响呢?挂面想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