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LOS'20
Youmin Chen♭†, Youyou Lu♭†, Fan Yang♭†, Qing Wang♭†, Yang Wang‡, Jiwu Shu♭†∗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NRist)†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本文是清华大学舒继武团队发表在ASPLOS 2020上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针对当前小KV+write intensive的workload以及基于最新的Intel Optane DC / Infiniband设计一个KV Store。这个KV Store采用的是NVM Log Structure + 内存索引的结构,数据先写入NVM Op log,再更新内存索引。其中NVM log structure针对Optane DC的特性设计了Compacted Oplog以及Lazy-Persisted Allocator,并提出Pipelined Horizontal Batch技术优化了batch写入的过程。
背景
Workload的特征
现有的各种生产环境的workload中,小KV占比越来越多,文中指出Facebook ETC Memcached pool中40%的item都小于13B,70%的item都小于300B。另一个特征是workload从read-intensive逐渐变成write-intensive,对KV Store也要求能够处理write-intensive的workload。
现有的索引结构的写放大问题
现有的各种索引结构都会造成写放大,比如对于树结构,shift / split / merge都会对数据进行额外的读写,对于哈希,搬动item以及resize同理。而这些数据结构再NVM上之后,一次put可能造成多次的NVM写造成写放大:1)更新kv数据;2)更新allocator数据;3)对index结构的更新。
Optane DC Persistent Memory
CPU Cache line的粒度为64B,但是Optane DC的写粒度是256B,如果只flush一个cache line则造成了Optane带宽的浪费,文中对FAST&FAIR进行了测试,(a)图显示,Optane裸盘的带宽是FAST&FAIR带宽的17倍,背后的原因就是FAST&FAIR产生大量的小写,是对带宽的浪费。
Optane DC本文还提出了两点Optane DC的特性:
1) 在高并发下,随机顺序访问性能接近
测试结果可以看图(b),Optane的随机顺序写带宽随着线程数增加,其性能逐渐接近,主要原因是在高并发的情况下,顺序写基本也就算是随机写了。
2) 对同一个cache line的重复flush会被延迟
测试结果如图(c),其中in-place update是对同一个cache line的就地更新,其延迟相比另外两种情况有很大的增加。文中猜测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clwb是异步执行,后面的clwb需要等前面的执行完;二是可能受Optane内部的磨损均衡管理的影响。
现有的Log Structure的问题
上面提到的index的问题,一个直观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日志结构。但是在NVM上使用日志结构仍存在一些挑战:
1)NVM的写粒度限制了batch的大小
一般来说采用日志结构都会将entry通过batch的方式,将多个entry组合成存储设备的写粒度然后再写下去,这在传统的块设备上使用较多。但是NVM的写粒度只有256B大小,这样能batch的entry数目就受到了限制。而如果batch太大,在多线程下就没有顺序写优势了,还不如不batch。同时日志结构对空间管理也需要额外的元数据,这也增加了需要写NVM的次数。
2)batch会增加写延迟
日志结构需要先等待请求达到batch数目之后才写下去,等待的过程无疑也是增加延迟,尤其是在现在采用NVM以及高速NIC的情况下,更多系统采用的是polling + 每个核单独处理各自请求的情况下,每个核需要达到batch数目的请求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
设计
Overview
Overall针对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本文希望构建一个最小化写开销、低延迟以及多核扩展的KV Store,于是提出了FlashStore。总体结构上FlashStore分成了内存中的volatile index和PM上的op log,这个结构倒没有多大的创新,本文的重点也在PM的log的设计上,主要提出了Compacted OpLog,Lazy-persist Allocator以及Pipelined Horizontal Batch这三项主要技术。内存中的结构分成了两种实现,分别用了哈希表和B+树(MassTree)结构。
对于Update操作,FlashStore将操作以entry的形式存储到OpLog中,其中小KV和元数据直接存储到log中,大KV则单独通过allocator存,最后更新内存索引。读操作则直接从内存索引中获取对应kv的位置。
Compacted OpLog
目的:尽量减小log entry的大小,让一次batch能处理更多的请求
设计:
Compacted log entryOpLog中每个entry为一次更新操作,各个域的含义为:
1)Op:操作类型,2bit
2)Emd:标示KV的存储位置,2bit
3)Version:更新的不同版本的数据,用于协助log clean,20bit
4)key:FlashStore目前支持8字节的inline key,也可以通过out-of-place的方式支持更长的key
5)value / ptr:对于小于256B的value直接存储到log entry,否则通过lazy-persist allocator存储而此处只记录ptr
Padding:采用batch的时候,不可能总是刚好能够让batch跟cache line对齐,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cache line align这个时候flush玩Batch1就可能会导致Batch2的flush被延迟(背景里面提到的Optane的特性之一),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lashStore会在log后面添加padding,使得batch能够cache line对齐。
Lazy Persisted Allocator
背景与原理:一般来说allocator内部都需要维护一些元数据来记录空间分配的情况,比如bitmap等,在数据分配之后,需要更新这些元数据结构,带来写NVM的开销。本文观察到,在数据被写入并记录到log之后,ptr就已经记录了value的位置,这就已经足够作为allocator的元数据,因此allocator中的元数据就不必要立刻flush,就算此时crash了,也可以通过ptr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恢复,也就是lazy-persist
Allocator设计:
整个NVM空间分成4MB大小的chunk,chunk内分成大小相同的data block,data block有不同的粒度,chunk头部会记录当前chunk的block大小以及一个记录分配情况的bitmap。
分配的时候选择最合适的block进行分配,然后更新bitmap,此次更新不进行flush。
恢复的时候可以通过ptr中记录的offset记录data block所在的chunk,以此来恢复chunk的bitmap。
基本操作
Put
1)在allocator中分配空间,写入数据并持久化(只有大KV执行这一步
2)更新log,并更新log的tail pointer
3)更新内存索引
对于update操作,采用的是out-of-place更新的方法,同时FlashStore中key按照key的hash交给不同的核处理,因此不存在read-after-delete的问题,所以旧数据的占用空间可以立刻被回收。
这样一次put只会执行3次flush,如果是小kv则是2次。
Pipelined Horizontal Batch
batchVertical Batch
通过batch可以更进一步减少flush的次数,提升Optane的带宽利用率,对于一个N条put的batch,flush次数从3N减少到了N+2次,如上图中的(a)和(b)。
Vertical Batch是指每个core只batch自己core上的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等待足够数量的log才能提交,因此增加了延迟,如上图中的(b)。
Horizontal Batch
为了优化这种情况,FlashStore首先提出了Horizontal Batch的方式,核心思想就是core在构造batch的时候可以将其他core的entry“偷取”过来,减少等待的时间。将put操作分成3个阶段:1)l-persist:空间分配以及持久化KV;2)g-persist:persist log entry;3)volatile:更新内存索引。
Horizontal Batch
Horizontal Batch的具体步骤:
- 各个core完成l-persisit阶段;
- 将待持久化的log entry的地址写到自己的request-pool中;
- 尝试获取global lock;
- 成功获取global lock的core成为leader,leader从其他core(follower)的pool中获取log entry;
- 释放global lock,通知其他核持久化完成;
- 同时更新内存索引;
具体过程可以如上图(c)
这种Batch策略有一个缺点就是,当leader在处理请求的时候,其他核什么也干不了,浪费了CPU cycle,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更进一步提出了Pipelined Horizontal Batch。
Pipelined Horizontal Batch
核心思想:leader core处理log的时候,其他的core立刻继续去poll请求,仅异步地等待leader core完成log持久化的通知。
可能存在的问题:紧接着一个正在被leader处理的put后面的get请求会失败。
解决:维护一个conflict queue,存在冲突的key的请求会进行排队。
可能存在的问题:multi-socket下只用一个global lock的开销较大。
解决:将server core分组,每个组单独执行各自的pipeline,目前比较优化的配置是每个socket一个锁。
其他的还有空间回收和恢复,空间回收是通过每个core发起一个单独的回收线程进行,将有效数据读出来并搬到新的chunk。恢复分成两种情况,正常退出的时候会将内存索引也写到NVM,然后将allocator的元数据都flush一次并设置一个正常退出的flag。意外退出则需要遍历数据来恢复。
最后的测试结果也是比LevelHash / CCEH / FAST&FAIR & FPTree都要高很多,而且从测试结果来看pipelined HB对性能提升还是很大的
Performance of Hash Performance of Tree Benifit of each optimizati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