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阅读时间:2016/1/16
阅读理由:室友送的
首先,感谢那位送我这本书的姑娘,知识因分享变得更有意义。每一本书都是有故事的,除了内容里的故事,还有书与人,书与书的故事,这里我想说说这本书的故事。
那天有位室友要搬走,她说送我一本书,让我挑一本,于是我就随意地挑了一本没听说过的——《断舍离》。这样的书名,让我误以为是讲爱恨情仇的虐恋故事,觉得可以随便看一下。带着这种望文生义,自以为是的偏见翻开这书,一路看下去,不由得反省自己,是不是经常因为各种偏见误读了很多书,很多事,很多人?
整体来讲,这是一本讲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书,与身边的物品有关,但不是纯属的收纳术,是一种追求舒适自由的生活理念。作者以小见大,把日常生活习惯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层面来讨论。如果一本书,看完后觉得有收获,我就会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子,仿佛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思维的转变,也给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有句话说“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虽然我不认为它说的是真理,但是关系确实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喜欢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关系的秘密,然后解释它们。自问自答,然后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成长。例如,在不同的情境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行为背后是想展现什么又想隐藏什么?关系里的情感互动又是怎么流动起来的?自己在关系里是怎样作出反应的?伴随这些反应的心理过程又是什么样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在问答中逐渐地了解自己,看见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但是关注点一直是人之间的关系,却从来没有想过,生活中还有一种关系,与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候甚至会比人之间的关系影响更大,即人与物的关系。这里我想狭义地理解为,个人与物品及其居住环境的关系。
断舍离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从物件到人生整理,即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内生思维的清理,以通过不断实践来认清自我。我理解为一种类似“以物入道”的修行方式。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源自瑜伽和佛学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书上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不想作判断,我只觉得这是一种有意思的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是学会用一种新思维方看世界,开始关注生活空间和审视我的生活物品,给生活设立好标准,修正对生活的态度,改变对待所拥有的物品的态度,爱惜,物尽其用。当不再需要时,也不会留恋和惋惜。
看完这本书,我立刻付诸行动,审视自己的房间和衣橱,然后把那些属于过去的和属于未来的东西清理干净,只留下现在需要的,而且尽量精简数量,只留下最好的最合心意的。清理完之后,空间变好了,心里也有种轻松的感觉。
作者认为居住环境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和气质,如果住所杂物太多太凌乱,即使外表依然光鲜,但久而久之人的行为也会受之影响。如果居室杂乱拥挤,人就会不愿意长期停留在屋里,就经常往外面跑,久而久之,虽然在外面玩得很嗨,回到住所却觉得心里空空的,内心无处安放,进而又引发出其他问题,如关系问题等。住所对人类最大的意义是安放躯体和心灵,当住所空间满了,心就无处安放。人和环境互相影响,反过来解释,人把内心空间的情况投射到现实居住的空间里,内心堆满杂物,十分拥堵,投射到现实里就是杂乱拥挤的住所。
解释世界有很多种方式,这也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会比我们看到的更多,最易见的是居住环境影响了一个人的格局,而格局小了,世界就小了。
此外我还需要反思一下对旧物的方式和购物行为。
对于旧物是否经常舍不得?会觉得还有用可能还会用得上,因而一直让它占据着衣橱?对于一些纪念品,真的有收藏价值吗?我是否在留恋相关事件带来的体验?那些体验重要吗?如果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那还需要物品来回想吗?一边整理,一边问,答案清晰之后也做出了行动。关于过去的东西,不是所有都值得珍藏,对那些决定放弃的,说声感谢,然后告别。
对于购物行为,这是我必须要仔细梳理的项目。现在买东西之前,都会问自己:我现在需要吗?买回去马上就能用吗?如果需要,那么原有物品哪个可以被替换掉?认认真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既避免了物品越积越多,也可以避开乱买东西的习惯,用这种方法,真的能阻止很多冲动消费行为。
过去习惯以过去和未来作思考,而忽视了当下的需要和感受,给生活也造成了一些烦恼。后来学着改变,和过去告别,也不为将来屯物,从关注物品转到关注自我,以“我“和”当前“这两个关键词来选择。
个人总结:
在与物的关系中,要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人的关系中,不能过于自我中心;
在看待关系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关系双方的主体,还要从大观上把握,情境环境氛围也要适当给予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