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七日,又到了一年一度到高考日,不知又有多少高三学子正在背水一战,冲刺高考?一转眼,高考制度从1978年恢复到如今已经跨过了40余个年头,而我自己距离高考也有16个年头了。当你远离高考之后回过头来再看高考,你会发现它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仍有人会告诉你,在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起跑线”。
我们讨厌应试教育,可是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讨厌等级划分,却不得不拼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基础,只为让孩子到前行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为孩子布下一个合理的棋局,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起跑线,说白了就是起点,什么是起点呢?起点就是基础,起点越高走的越远。在同一个起点上,有走的、跑的、跳的、踩自行车的、开电动车的、坐小轿车的……,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谁先跑到了终点谁就成为赢家。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曾经风靡一时的话语,让诸多父母们一度在它的振奋下,开始五花八门的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征途,千军万马冲进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和“强化进修学校”实践着一个个拔苗助长的理论,到最后,大人忙兮兮,孩子苦哈哈。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了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家长们开始迷糊了,这到底对不对呢?家长们那么辛苦地陪孩子学习是不是根本没用?是不是只是在消耗孩子的潜力?是不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然后你家孩子零基础入学,第一天学三个字,轻松,第二天又学三个新字,还成,第三天再来三个新字,孩子懵了,你就傻了。
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也写了一篇文章《不让孩子第一名》,文章说:“其实,现在这些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当年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更好。”
家长们又开始想了,原来让孩子保持中等水平就可以了,这样对孩子的将来发展更有利,能更优秀?然后现实的一巴掌把你拍醒:“考试成绩差一分进不了重点班!”
家长们,别傻了,你不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你也不是散文大家林清玄,你如何衡量你的孩子适用他们的育儿经验?
人生的起跑线,很多不过是商家为了从为人父母者腰包里掏钱的幌子罢了。那么,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人生的起跑线,而没人关注过程和终点呢?是因为过程不可控而终点太遥远?做父母的,给孩子自认为好的东西,就一定适合孩子吗?孩子会接纳和喜欢吗?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而把任何东西强加给孩子,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强加给孩子并不一定喜欢的东西,不过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教子有方,为了让孩子有出息给自己脸上争光,为了让孩子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为了让孩子满足自己在社会上无法满足的虚荣心和成就感,为了发泄自己多余的精力和热情。如果是这样,那不过是以爱的名义实施的加害行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别让所谓的输在起跑线打乱了孩子的人生节奏。
最后,用当年我参加高考前我妈妈对我说的一番话来致今天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孩子,今天高考了,你不要紧张,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火车到站,都得下车找工作,你会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坐什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比尔盖茨说过:“难道坐头等舱会比坐经济舱先到达目的地吗?”所以,你认真的学,认真的去做,尽力就好!站一路也未必是坏事,这也是一种磨练和历练,四年之后才是人生的开始,奋斗还在路上,人生有很多路要走,没有满分的人生,也没有零分的境遇,莫要执着金榜题名,也莫要忌讳名落孙山。考好考坏,妈妈都等你回家吃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