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搞定内心“小社会”,让自己释放无尽潜能。

搞定内心“小社会”,让自己释放无尽潜能。

作者: 青儿读书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22-06-19 06:55 被阅读0次

在唐僧西去取经的路上,他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好在菩萨帮他安排了四个非常厉害的徒弟。这几个徒弟,虽然相貌不及唐僧英俊,但个个身手不凡。

他们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一路上他们不管是变人,还是变动物、植物,甚至是小物件,都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让人越看越神奇。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其实,无论怎么变化,最终他们都会恢复到自己原本的样子。

最近读到了一本书,我突然明白,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都和孙悟空他们一样,是可以变化出很多个不一样的自己的。

我说的这本书,就是朱建军老师的著作——《你有几个自己》。

这本书将奇妙而有趣的“拆人术”展示给我们读者,能够帮助我们彻底看清自己心灵世界的多个不一样的“自己”,步步突破对“自己”了解的局限,晋阶到更深入、精准的自知高境界。

这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探索神奇的人格世界;如何用人格力量来成就自己;如何用简单“拆人术”看清不同人格并轻松掌握完善人格的秘诀。

当然,这里的“拆人”,可不是真的把人大卸八块。

它有一个专业的说法:人格意象分解技术。它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是对人格全面的分析和展示。它建立在意象对话基础之上,能够借助意象对话技术,把我们脑海中潜藏的所有子人格都找出来。

利用它,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的理解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全面,清晰和直观。

1、究竟什么是子人格?

那么,子人格究竟是什么?

其实,子人格就是我们的性格的某一个侧面,以一个形象化的样子表现出来。

子人格虽然不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客观存在,但他在精神世界中是非常稳定的存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着的子人格,潜藏在我们的意识里,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它的存在。但他其实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自并参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那么我们如何让他们“现身”呢?

作者在书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常用的方法。在这里,我把这个方法简单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如下:

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身心,静静地想象一座房子。想象在这座房子里会有一些人,你可以观察他们每一个人,包括他们的衣着、年龄、性别、相貌、神态,以及行为动等等。(尤其是房子里显眼位置的那些子人格,你应该更关注一些。因为他们其实就是你的主要子人格。)

或许,房门开着,还会有人陆陆续续的进来,你也可以继续观察他们。

又或者,你也可以主动走出房门,看看外面还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在上面这个试验中,想象中的房子,就是我们自己心灵世界的象征。房子内或房子外的人,其实都是我们的子人格。

根据他们的表现,你会发现,有的子人格给你的感觉很熟悉,有的子人格却特别陌生,似乎没有见过。

你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征,给他们取个合适的名字,然后将他们一一记录下来(主要记录他们的性格特征)。

据说,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对于他熟悉的来访者,他甚至可以很轻松地通过这个人的表情、声调和姿势的变化看出当时在场的子人格是哪一个,以及在何时来访者的子人格又进行了交替。

比如这个案例:

有个宝妈,她正在爱心满满地准备全家人的晚餐,结果不小心有一个菜烧糊了,她老公闻到了糊味,不顾她的辛苦,对着她一顿埋怨。

这个妈妈马上就委屈而愤怒起来,一句话把老公怼了过去:“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就看不见我的辛苦?就抓着这点小错误不放?”

这种时候,我们也可能发现,至少有两个子人格出现过,一个是贤惠有爱,愿意为家人“洗手做汤羹”的贤妻良母,另一个是愤怒委屈,感觉自己受了欺负的小姑娘。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常见?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人“判若两人”,其实就是这种两个或多个子人格交替出现的情况。

2、子人格来自哪里?

作者在书中说:在新生儿时期,子人格的形象是不存在的。但是,某种适合于形成某种子人格的潜质应该是存在的。

有的子人格一出生就潜藏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有的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有的是适应社会的产物,是一个人内化的社会角色。

有的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直接习得,有的是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经验塑造出来的。

子人格在似曾相识地感觉里,就会悄悄出现。

就拿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一条来举例说明:

一个母亲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谦虚”。这影响了她的儿子。在儿子长大后,他做了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很想夸耀一下自己,然后,就有一个声音在他脑海里响起:“做人一定要谦虚”。

于是,他就纠结了,在夸与不夸之间徘徊。如果,他忍不住自夸了,就会有一个声音批评他:“你怎么这么不谦虚呀?”从而使他产生内疚感。

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他意象世界里形成的“母亲”这个子人格在说话。

这个子人格从母亲教给他“谦虚”这个道理开始,就存在于他的意识里。随时指导他,监督他,即使父母已经去世了,“她”也不会消失,还会一直和他在一起。

如果父母的子人格是爱子女的父母,这个孩子就会随时被父母的爱滋养,会特别幸福;如果父母的子人格是让子女感觉压抑、焦虑、恐惧、失望或者愤怒的形象,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都将非常痛苦。

正如作家毛姆所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自己的童年。”

作者在书中也说:许多人一生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和这个看不到的父母子人格交流。或者是试图讨好“父母”,或者是试图向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父母”证明自己,或者是忍受着“父母”的责备,或者是和“父母”的爱在一起。

3、如何用简单“拆人术”看清自己并完善人格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人的身体里一般有16-40种子人格,有时甚至有多达60多种。这些子人格并非固定不变,有的会加强,有的会变弱,有的会消失 ,还有的会获得新生。

正如上文所说,他们产生的原因和时期也各不相同,所以,这些子人格的性格有好有坏,有些子人格彼此不喜欢 ,有的甚至互相不认识。

如果,通过意象拆解技术,让情感冷漠的子人格得到温暖,让相互冲突的子人格友好相处。让这些互不相识或者不喜欢的子人格“握手言和”,让积极正向的子人格多多出面,我们将会很自然地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和这个世界,我们的内心也就会和谐、平静许多。

我们就不会再那么纠结和拧巴,总在犹豫不决和患得患失中过日子,我们从而也能获得好人缘。

就像前面举得那个例子,那个人的“母亲”子人格出现时,如果有另一个观点和“她”相反的子人格,比如说是“父亲”子人格出来劝解他,说“我儿子真棒,有时候过分的谦虚也是一种骄傲。取得好成绩时,就该好好高兴一下。”

这样的话,这个儿子还需要为自己夸耀自己的成就而内疚吗?当然不需要了。

对于那些对我们有阻碍的子人格,我们虽然不能消灭,但可以改变。对于那些童年留下的创伤形成的子人格,我们如果能够觉察到它,也就有办法疗愈它,让他成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写在最后:

总之,一个人的子人格之间互相接纳,鼓励和尊重,这个人就会比较大度,即能爱自己,也能爱别人。

想活得真正自洽、从容和强大,就要不断为自己拓宽成长的边界。当你开始探索全部的自己并收获惊喜一刻,已是生命当之无愧的主宰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搞定内心“小社会”,让自己释放无尽潜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zl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