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有位阅读达人研读《聊斋志异》长达20多年,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如今他能用文言文写作蒲松龄的后作,还能写《聊斋志异》的剧本。这真是个励志的故事。
《聊斋志异》50多万字,491篇,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能够认真通读一遍已经不容易,而这位阅读达人反复读了20多年。无论是他读书的毅力,还是钻研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他能用文言文写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多年前我就听到过类似的说法,读透一本书必能有所收获。我虽然深信不疑,但终究没能找到那本“值得”我读透的书。其实不是找不到,而是沉不下心去读。有些喜欢的小说虽然也度过好几遍,但终究算不上读透,甚至连读懂都算不上。
我想起了大学里的一位老师,他一向爱读书。文G期间被下方到农村,身边除一部《水浒传》外,没有其他书可读。劳动之余他就翻来覆去读这部书。只读他觉得不过瘾,又一遍一遍地抄。几年下来,《水浒传》烂熟于胸。后来国家恢复高考,他一举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我们学校中文系任教,专门研明清小说。凭借对《水浒传》的精熟,他后来成为国家《水浒传》研究会的理事。他在一次讲座中专门提到了这段往事,并以此为例建议学生精读一本好书。
通过他的这段经历,我意识到读书不在多在精。把一本书认真读上三遍,未必就不如读三本相当水平的书。更何况许多好书,其中的思想精髓,远不是只读一遍就能领会和吸收的。反复阅读,往往每次都有收获。
我自诩“爱好阅读”,但比起这位两位阅读达人,实在愧煞。他们始终如一的决心和毅力,值得我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