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延年治民严酷,而且很不认同黄霸那种以教化为主的方针,好杀伐且随意,百姓很害怕。其母见其行径不愿见他,预言很快就要被杀了,然后回家先去扫墓。一年后,果然被斩首。
此时匈奴内乱依然不止,一下出现5个单于征战。汉大臣认为这是进攻屯兵匈奴的好机会,但萧望之不认同,认为应该通过恩德来感化,现在出师无名,必难取胜。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派兵过去并没有碾压优势,而且导致匈奴一致对外,反而团起来,又不能取胜,则得不偿失。
韩延寿因为被指控在位期间奢华超过规定等问题被斩首,百姓非常痛惜好官被杀。
萧望之因为贪腐被免职。
匈奴单于向汉称臣,派弟弟来长安做人质。
大司农耿寿昌发明常平仓制度,利国利民。即粮食多的时候高价买入,粮食少的时候低价卖出,减少粮食价格波动。
杨恽因为同情韩延寿,说话口无遮拦被告,贬为平民。意志消沉,每天饮酒作乐,有人劝,他又回信抱怨了几句。因为这些事又被告,恰好出现日食,就把原因归到他身上,被斩首。死于话多的典型。
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的死都不能让人心服,他们罪行怎么也不至于被斩首。古代法治,中国方面,的确是比较弱化的。
张敞因为杨恽的关系,被弹劾,但是皇上珍惜他的才华,压下奏章没有发下。张敞让其部下去查案,但是絮舜很不以为然,讽刺张敞也就剩5天当京兆伊了,还查什么案子。张敞很气愤,直接找了个罪名杀了他。絮舜家人感到冤屈,上告。皇上没办法,就把之前指控的奏章下发,将张敞贬为平民,然后放他逃跑了。后来其他人治理不力,老是有盗贼出没,还是把张敞请回来管理。一个人有能力到上面的人离不开,才是王道。
太子刘奭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但是汉宣帝很生气。认为汉朝制度应该是王道和霸道兼用。批评儒家纯用所谓礼仪教化,不识时务、喜欢古人古事,总认为今不如昔,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循。
不过司马光并不认为儒家不行,而是因为儒生中有君子也有小人,皇帝应该找真正的儒家,而不是任用俗儒。
不过皇上最后还是认可太子当太子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