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总觉得有飕飕寒风阵阵吹来。
是的,
你的五行缺裤~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
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
but~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百病不碰。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
下面几类人不适宜秋冻
气虚、阴虚、阳虚患者
老年人、儿童
心脑血管病患者
慢性肾脏病人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
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穿衣服”,应根据3个原则科学进行。
秋冻三个原则
☑秋冻必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3个部位要捂好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1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2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3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此外,秋季养生有“四防”
四防
☑防秋燥
燥邪伤人。怎么来养阴防燥呢?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防湿邪
夏天的暑气还没有结束,秋天的雨水已经很多了,此时须防湿气阴邪,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要是早秋脾伤于湿,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湿也很关键。 防湿主要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苡米、冬瓜、莲藕、山药等。
☑防贼风
秋夜有的人爱开窗而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被中医称为贼风。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防贼风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冻,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
☑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