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在处世这方面着重讲到,人们在社会交往时,要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因为对人(君子、士、小人、贤人、善人、鄙人…)应有一定的认识程度:首先要知道他们的品行状况;通过交往,在辩别、判断的基础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以提高处世才干。所谓求贤,就是向社会上那些有才能和有威望的人学习。
《论语》所涉及的君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伦理称谓。在此很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与学习。
君子一词,起于商代初期,指君王之子(引申为对进入国学深造者的称呼);西周时,大多指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到了春秋时期,便另赋新义,成为社会各界所尊重的人一一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要知命(历史使命),不知道使命的人,不能成为君子;他必须有仁爱的道德、勤学好思、态度从容、谨言慎行,以楷模形象去影响社会。
而儒家其他经典中,君子定义很多,几乎众说纷纭。《孟子》说,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客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说法,但归纳起来,一个真君子(除极少数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社会贤达君子外)应具备以下的条件。
a,学识渊博:受过高等教育,见识多广,思维敏捷,谨言慎行。
b,物质财富:贵族身份,或拥有大片土地。
C,品德高尚:尊重礼乐,举止文雅,行为端正。
D,社会威望:公认的忠义人士。
E,执守中庸:以中庸规范处世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一硬性指标:那就是内心世界的尽善尽美。
春秋时期,公众对君子的起码要求也很简单:不论个人处境如何,他必须心怀坦荡、反对奢侈、鄙视骄傲;在某些公共场合(祭祀、庆典、仪式…),必须保持虔诚的心态,严格按照礼乐行事。
君子一旦具备上述素质,也就懂了孔子所要求的己的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了。
在历史变革的长河中,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君子一词还用于人的行为:如某做了一件好事、一种善举,即称君子。同样,君子在一生中,也会发生过失,此刻,便称之小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宏观地看,在人的一生中,君子与小人,具有相对性,君子有时小人,小人也会表现君子行为。左右浮动,也是常情。
可见,君子并非十全十美的偶像,他们也有凡人之七情六欲、竞争意识和获得利益的渴望:即其争也君子。君子在利益面前,只要见得思义,就应该分享成果。儒家主张以正当的途径获得财富,哪怕当守门人(保安之类及从事低等行业)也心甘情愿;君子的才能如美玉贵重,但不能藏在木匣中,应该找个好价卖掉!
多少年来,人们在商定涉及自身利益的协议时,总爱先自我表白一番:咱们先小人后君子,似乎只有小人才谈利益分配,而君子唯有信守承诺,这自然是对君子内涵的误解。因以君子品格谈好利益的分配标准,则是做人行事的准则;当一方不履行诺言时,就是典型的小人。故,处在当前经济社会而搞双赢时,必须具备先君子后小人的涵养。这才符合儒家伦理的本意。
造就君子人才,是孔子为人之道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以仁政而治国的基石,故修成正果并非易事!
《论语》有关君子的主要论述如下: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不器。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远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畏:视思明,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一个人即使做到了上述所指,仅只是外在素质的养成,若想获得君子之名分,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还必须进行仁德修养,自觉地克制私欲,净化内心世界。
由此再进一步说一下士及小人。
士,一般是指不从事劳动生产的知识分子。孔对士的定义: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若失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若此,则可谓士也。
士应所具备的条件:不论身处何地,都能约束自己,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要尊守孝道,并得到同族人的认可;说话讲诚信,做事有结果;生活节俭,不贪恋豪华的居所。
由此,士经努力,可成君子。故春秋时也有人把两者一起叫士君子。
《论语》对士与小人的相关论述: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在奴隶制社会,小人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卑称;随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小人的含义渐而宽泛。如平常人、百姓、上司对下级(或下级自称)、不拘小节者、无所作为者、道德低下者等,都可称之为小人。
综上所述,既然小人那么卑贱而士君子又那么高尚又贤德,那就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得择选,从而,就让我们远小人近贤臣而谦虚又努力地完善自我、见贤思齐并成为人见人爱的士君子吧!
2月10<新年初一>上午于苏州玉出昆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