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而篇》第二、三、四章教我们如何识人、察己。
识人标准之“孝悌”。
《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有若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喜好冒犯上级的人,少有;不好犯上,而好违反作乱的,没有;君子做事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人道就产生了。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首先是学做人,学六艺,学知行合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成为君子。那么,如何学习成为君子,就是要从根本上去入手,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每个人作为个体而言,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本。时下常说:父母在,尚知来处,发肤授之于父母。如果做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都能舍弃,那么,他对待朋友,对自己的上级、下属,夫妻、兄弟这四伦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好!
人的德行要从细微处见博大,没有孝、悌,怎能有大义和大仁。交朋友、做夫妻、带团队,你识人的技巧就是先观察他,看他孝不孝顺,再决定用不用他,与不与之发展长期关系。
识人标准之“待人以诚”。
《学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嘴里说着花言巧语,满脸装出讨人欢喜的样子,这种人少有仁德。
儒家思想的巅峰是“诚”。《论语》讲“忠恕”,《中庸》讲“不诚无物”,都是在说真实无妄。没有诚实守信,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巧言令色”,都是装出来的表面功夫,少有仁德,做人不真诚。孔子将“刚、毅、木、讷近仁”与“巧言令色”相对照,认为前者仁厚,往往话不多,求得精神上自在自得,不炫耀、不取悦。
这是儒家思想给予我们洞察人性的智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有了衡量人与择友的标准,遇到善下表面功夫者,我们最好远离,这样的人不可委以大用,亦不可深交。
察己要持续自省。
《学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多加练习了?”
这里的“忠”,不是忠君的“忠”,上中下心,是中人之心,意思是将心比心,我们做事情,别光说我尽力了,更要看看是不是做事尽心了?只有尽心,才是真正的尽力了。
孔子思想讲求注意力由外向内,学习的目的就是涵养内心,提升自我,获得人格上的成长,最终成为君子。“三省”是对内心的观照,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贪慕外在的种种诱惑,而迷失了本性,它与佛家的止观、道家的无为、基督教的忏悔、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是异曲同工。
《孟子》讲“行事不得,反求诸已。”凡事未到预期目的,先来反省和检查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总能遇到一些人,揽功推过,一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别人,仿佛都是别人的错;还有一种人,陷入了逆境低谷,怨天尤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没平台没机会没运气,这种人最应该先省省。
这是我们在工作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成长方法,是修养身心的不二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