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专业引导者,我经常有机会和各类组织的合作。随着引导技术的普及,很多伙伴掌握了一些引导工具,也在组织内部做了各种有益的实践。在和他们合作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选择外部引导者,非常慎重。他们经常会问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懂引导技术,为什么还要邀请您来做引导?
我们都知道,引导者要在引导过程中,帮助团队保持专注、积极参与、不跑题,并在整体讨论过程中把握节奏,各种个性化的意见得以表达,最终人们达成共识并愿意践行会议的决议。这显然对于引导者能力有显著的要求。
那么,什么情况下要考虑邀请外部引导者,而不是用内部引导师呢?
我会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思考。
1. 是否有完整、并经过验证的,达成项目目标的逻辑与流程;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战略规划、落地、组织发展、组织文化类项目上。内部引导师缺乏成熟的逻辑与流程。或者,虽然掌握了一套流程,但又容易拘泥于流程本身,可能效果不好。于是,需要邀请外部的专业引导者,进行相关项目的引导。外部引导者基于多年的经验,拥有一套清晰地并经过验证的方法,可以帮助团队高效地达成目标。
2. 层级差异较大,内部引导师不容易把控节奏;
一般来讲,内部引导师由于职级关系,在该项目涉及到较高层级的情况时,现场管理与节奏把握方面会略显不足。会场会出现,讨论节奏拖沓、观点分散无法聚焦、干预力度不足、问题深度不够等情况。这会使整体进程出现不可预计的风险。显然这种情况下外部引导者的介入会更加优势;
3. 团队成员在共识与决策阶段有障碍;
必须承认,每个团队中都有非常鲜明化个性的伴存在。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共识和决策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会有极端行为出现。这些都需要引导者在前期进行认真规划,在现场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随机管理。在充分尊重意见表达权利的同时,保障团队达成共识。
4. 第三方更容易在团队中建立信任;
很多时候“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话会得到验证。外部引导者作为相对中立的第三方,更容易在团队中建立信任的氛围。他们会把团队的关注点吸引在目标上,有助于创建安全、信任、参与的团队氛围。
5. 引发深度思考
这一点表面上看好像内部引导者也能做到。但对于内部引导者来讲,由于自身所处的职级、岗位的要求,在某些项目上天然地会有一些劣势。比如,有些针对组织现状的讨论,除了现象本身,需要引发参与者在价值观层面的思考,往往问题、观点会很尖锐。这对于内部引导者有很大挑战。
总之,组织选择内部还是外部引导师,最关键的衡量标准还是会议/工作坊的目标与成果是什么。只有想清楚想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和成果,才能够做出更加有效的选择。(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