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研组的评课,我已经从刚开始的期待发展到适应了现在的走流程。
这于我而言,是一种进步。
首先从个体角度来说,我再不汲汲于别人对我的评价,或者更准确的说,我已经不需要别人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现在的我对自己已具备较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对于自己所上过的课程是好是坏,其实内心是有感知的。
哪种课能上到什么地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活动到什么样的程度,我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判断。
刚来学校的时候,满腔热情,以及旧有学校的习惯,每一位老师都会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我们往往做的是通篇谈感受,在微观上提具体的建议意见。
我们的目标是在主备人原有的基础上,让课程更加宏然一体,水到渠成。
我历来赞成深度教学与发现学习法,注重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没有体验就没有学生的自己思考,外部获取来的再精当的总结,总是抵不过自己的顿悟。
很多老师热衷于板书,我感觉这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没有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种精当的思维导图也只是老师单纯个人的理解和展现。当然这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极具思考力的表现,也是成长进行时。
如果能将自我的这种理解转化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逐步设置的活动当中感悟到自己的良苦用心,让学生呈现出这样一种外部的思维展现,哪怕仅仅是言语上的,我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
很多老师的教学还停留在自己教的外部反思上,忽略了学生的内化。
也有很多教师认为让学生上课多说,老师少说,学生的交流活动多就是以生为本的体现。
让学生说,交流是必要的过程,但不是必须的过程,这应该根据学生的习惯和状态来界定。
真正的“以生为本”体现在备课环节。是否依据学生的现状设置了层级活动?每一步的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即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还是师友交流,亦或是小组交流?每一阶段需要花多长时间?
并且你还要预设到每一个活动,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什么环节需要你适时的点拨,或者说有些东西点拔了他也够不着。
但必要的思考时间还是需要给学生的,这是他消化题意产生思考的一个必经过程。
有些东西你明知给学生再多的交流时间也思考不出来,却无休止的放任,只能是浪费了上课的时间,毕竟我们还要考虑我们的知识教学目标。
我们在课堂上秉持先慢后快的原则,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这个过程,本身就耗时,并且也只是深入理解的第1层面,只是为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活动,让先入为主印记深刻。
教学当中,我们也发现理解了的知识并不一定会应用它,还需要多角度的变式练习,在不同的变式练习中再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都需要时间,而我们的时间也很有限。
所以对于一节课的评价,要结合这个老师长期的习惯,很多人的观点也许非常正确,但是也许放在这个人的身上就不合适,不符合他一脉相承的构建体系。
所以对于评课我不喜欢泛泛而谈,我喜欢提针对性建议的时候能有具体的应对策略,否则就是隔靴瘙痒。
好的评课一定是从主备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弥补他思路上想达到,但行动上却没有跟上的具体建议。
让我们在今后的评课当中秉持一颗谦虚、真诚,与共进的心态,而不是一味的溢美之词与浮泛的敷衍之态,对于认真备课上课的老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