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赚钱,是为了要花吗?
还是赚钱,是为了要赚更多的钱?
还是赚钱,是为了要过上我们想过的生活?”
今天我们来探讨下,为什么花钱买东西会让我们感觉到愉快,感觉那么爽?要理解这样子的情绪,我们提供的第一个角度是,花钱买东西,可以带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们本来对于下个星期、下一个月的生活不太确定,看不清楚,可是透过买了一个东西,再收到这个东西,想象那个画面的时候,下个星期、下个月的生活会变得清晰可见。
你买一件衣服的时候,一定是在想象自己,在某一个具体的状况下,穿上这件衣服,是到办公室去得到同事的赞美;或者是出席某一个场合,得到你所在乎的人的注意。
心理治疗上面,一直有一种技巧叫做“可视化”,就是“可以看见”的意思。这种“可视化”的治疗技巧,让人通过想象,看见发生的未来,这可以缓解我们对于未知的那种焦虑。
很多鼓励我们花钱买东西的广告,其实都很喜欢用这一招。
我甚至看到过一个夸张的生发水的广告,画面是“当一个本来没有头发的男生,吃了这个药之后,长出了满头茂密的头发,结果,抛弃他而去的前任女友跪在马路边,求这个男生回到自己身边”这么夸张的广告。
另外,我们也常常把“花钱买东西”当成是迈入人生新阶段的仪式。
有的男生去面试一个工作,通过之后,迫不及待跑去买西装、买领带。或者有一些人即将为人父母,他们会先把孩子的房间布置得好好的,买很多玩具,买好了婴儿床,在小孩还没有生出来的情况下,连衣服鞋子都已经买好了。
透过这样子“花钱买东西”的仪式来告诉自己,人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实际上,所谓的“人生迈入新的阶段”,其实就表示我们要迎接一个未知的到来。
而人对于未知一定有焦虑,所以透过花钱买到了东西,具体地可以看见即将发生的事情的状况,具体地看见未来生活的景象。这种“可视化”的治疗,能够帮助我们释放自己的焦虑感。
花钱买东西会觉得很爽,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个理解的角度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透过选择,为自己做决定,这代表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花钱买东西所带来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有的时候只是一种错觉。就像我去书店里面买书的时候,随便看了一下封面跟封底,就把书给买下来。要把这本书给读懂,可能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可是买下来,只要花30秒就可以。
花钱买下一件衣服或者买下一本书,所得到的这种有把握的掌控感,就是来自于“我们当下就可以完成这件事,花钱就能够做到”。
我们透过付出金钱,能够得到立即的成果。
不管这个衣服穿上身之后,不管这本书买下来之后,有没有带来我们所期待的效果,那是另外一回事。起码,这件衣服、这本书“在当下被我们所拥有”,这个结果是确定的。这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少能够享受到的立即的、确定的、很清楚的掌控感。
所谓的“买买买”之后,为什么会产生想要剁掉手的心情?就是我们产生了焦虑。
以前,只有沉溺在赌博无法自拔的人,才会想要把手给剁掉;现在却已经严重到,花钱买东西的时候,会想要把手给剁掉了。
要避免这样子乱买东西的懊悔或者是焦虑感,我们也有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就是,把购物行为变成渐进式。
把想要买的东西隔成很多次来买,一次只买其中的一样或者是两样,不要一次买很多。这个做法,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度消费的懊悔;另外一方面,可以延长购物的幸福感。
再来一个我们可以建议的方法,是在购物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删去法。
当你把存在购物车里面的这些选项都删除掉之后,如果心里面依然有对某样东西念念不忘,那些才是你真正想买的东西,剩下根本想不起来的,删掉刚好。
很多人对于放在购物车里面的东西,还没有结账,觉得念念不忘,其实往往你念念不忘的,不是购物车里面所选的那些东西,而是“有东西还没结账”的那个感觉。
我们还想要提供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当你念念不忘地要买一样东西的时候,学会问自己“同样是这笔钱,除了买现在这个东西之外,还可以买其他的什么东西吗?”
有一个对于消费行为的实验,在这个实验里面,本来有高达75%的人要花钱买一样东西,可是,当他即将要结账的时候,被别人提醒说“同样是这笔钱,有没有其他是你更想买的?”
结果这75%本来要结帐的人,会掉到只剩下55%。
剩下没有结账的人当然是想到了,同样这笔钱,他们可以拿去买另外一样其实心里面更想买的东西。
希望今天所提供的这些方法会对你有帮助哦

内容来源《蔡康永老师的情商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