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第二特征:感性接触
专家之所以能成为专家,除了他练的更好以外,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周围的环境更好。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我们日常说的“耳濡目染”,很多时候,专家在自己也不清楚的情况下凭“直觉”进行的正确选择,这并非是一种魔力,而是一种能力,是大脑自身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调整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要说的“感知能力”。
文中,作者举了这样两个例子。案例一:小鸡性别的鉴定专家,在鸡仔很小的时候就能鉴定出它是公是母,可让他教别人这项技能,他却“我也不知我是如何做到的,但我就是知道”。案例二:二战中,英国有一部分平民能够识别空中的飞机是来自德国要进攻的飞机,还是返回英国自己的飞机,英政府向利用此项技能培养侦查员,但是平民们给的反馈也是“我也不知我是如何做到的,但我就是知道”。
那最终如何培训出新的鉴定鸡仔性别的专家与优秀的侦察兵呢?专家进行一次判断,新手跟着学习,新手再进行一次判断,专家予以修正,通过多次、反复这样的训练,优秀的鸡仔鉴定专家与侦查员便被培训出来了。
这,就是大脑的感知能力的培训过程。
能够带给我们感性知识的感性接触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呢?
答:使用大量的、高质量的、表面有差异但性质完全相同的实例。
高质量的感性接触训练从不作解释。它们创建一种特殊的场景,让学习者的大脑自己“发现”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54896/72572c1770de3fdd.jpg)
在感性学习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发现”比“讲授”更有效。
如果你的感性训练失败了,原因可能如下:1.实例数量不足;
2.实例多样化不够;
3.训练与考核的间隔时间过长;
4.实例过于细微,难以察觉。
在进行感性训练时,不要展示质量低劣的实例。
大脑是无法判断好坏的,并且会积极地学习、试图模仿这些不好的例子。
对优秀的实例有了可靠的感知,大脑将自动的识别出不良实例。
如果必须要进行不良实例的学习,请务必将此安排于有了大量的优秀实例学习之后,并在不良实例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于人们日常感受的画面或者色彩等方式(比如红色叉号、骷髅等)做为提示警醒。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