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书评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书评

作者: 乌托邦的爱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5-10 22:44 被阅读0次

(我选取的自认为好的片段)

每个人的思维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并且了解到,认知不仅是认识外在的世界,更与我们向外看时所透过的“镜片”有关,因为这种镜片(即思维)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想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

第一章  由内而外造就自己(二)

“品德”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的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品德成功强调论,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养自己具备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个人魅力,即成功是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

这种思潮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的行为习惯。

自身的动机与观点强烈的影响着他人。

作者观点”我突然认清了个人魅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也体会到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四处弥漫速成哲学相去不远,而这种细微差异经常被人忽略。多年来我传授他人的若干习惯,自信十分有效。

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三)

内在本质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说服力。

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

“思维”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目前多半用于来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说。不过广义而言,是指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我们的所见所闻并非直接来自感官,而是透过主观的了解、感受与诠释。

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第一部分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四)

思维是行为与态度的根本,我们的一言一行均脱离不了思维的影响。                                             

一旦我们对自身的基本思维(地图)以及经验加诸我们的想象力,有愈多的认识,就愈多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与思维也愈能够接纳,如此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看法。

灭一次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而后才成功的。

思维和品德息息相关,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变。(我想说,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角度来看世界)

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五)

转换无论是瞬间完成或是长期酝踉而成,都是改变行为与态度的原动力。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品德成功论根于一个人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生有些原则是指向成功圆满的明灯,相当于人世间的自然法则,又仿佛自然科学的定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其存在或正确性。

人生的原则仿佛就是灯塔,是千锤百炼的真理。一般人从经验与社会制约中建立思维-----也就是地图,然后透过这些观点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地图并不代表地点本身,只是“主观事实",陈诉我们对某一地点的认知.而如”灯塔“一般的原则才客观事实,不论我们的心灵地图如何解释,都无法改变他的存在。

“潜力”原则是人人均可成长进步,不断发挥潜能,展现才华。

原则才是地点本身,是人类的行为准则,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历经考验而永垂不朽。

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六)

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小孩子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局面,从小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

实践?

反求诸己,由内而外。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的“由内而外”的修炼。

由内而外”及反求诸己,由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维、品德与动机----一一做起。

由内而外的修炼强调,先追求个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际关系的成就;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诺言。凡是以个人魅力重于品德,或者不能由个人修养做起,而期望改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主宰个人成长进步的自然法则,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它会形成良性循环,把我们提升到自立自强与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

美国人诗人艾略特名言: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作者先讲个人品德与个人魅力的重要性,然后讲这些品德与魅力是基于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实际行动上面,行为品德不见得往往都是基于原则上面。遵从内心,听到实际的声音,想要做什么事情,作者希望孩子可以听话,家庭和睦,想要获得员工尊重,先改变思维方式,然后再行动,思维方式决定着你的行为,决定着你的行为,身体就会就会产生一种动机想要去做这件事情。找到方法,这些东西基于品德基于个人魅力,先提高自己,对员工不听话,先提高自己,先让自己成功,再谈论他人。对于孩子,要给孩子尊重,要知道他要什么,需求什么,不以社会的评判方式来评判他。下列内容到七个习惯上面)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述上

人的道德基本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锁,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但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

知识理论性的观点,指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则“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要培养一种习惯,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成熟模式图:成长三阶段

依赖期:围绕着“你”这个观点---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失败得失负责;事情若有差错,我便怪罪于你。

独立期:着眼于“我”的观念出发----我可以自立、我为自己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

互赖期:从“我们”的观念出发---可以独立自主、合作、统合综效,共创伟大前程。

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愿望;独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胡赖的人,群策群力以达成功。

什么是生理上独立的人?

心智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能够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毁誉。

拥有着真正独立的人格的人,能够事事主动积极,而非受制于人。

胡赖是一个相当成熟进步的观念。生理上胡赖的人,可以自给自足,但也了解互助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感上胡赖的 人,完全肯定自己的价值,但也承认需要爱、关怀以及付出,知识上胡赖的人,取长补短。总言之,一个胡赖的人,取人所长,补己之短。总言之,一个胡赖的人,能够与人分享内心真正的感受,做有意义的交流,也能共享别人的心得。

在此强调,只有独立的人才才能达到胡赖的境界,依赖的人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

这些习惯属于“个人的成功”的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个人的成功一定先于公众的成功,就如同播种、耕耘与收成,次序无法颠倒。就个人而言,则是先内省而后外显。

真正的独立是培养良好依赖关系的基础,凭借此基础,我们可以致力于第四、五、六个习惯所涵盖的团队精神、合作与沟通,追求公众的成功

“有效能”的定义

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一般人往往从金蛋的角度来衡量效率,也就是产品愈多,效能愈高。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及金蛋,也就是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也就是你借以达到的目标的资产或本领。仅重视金蛋,无视于鹅的人,结果会连金蛋的资产本身都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可能养活不活自己,更不用说鹅了。因此,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

(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在工作上说的劳逸结合,工作只的是效能、产出,人只的是鹅,如果只注重效能,人会受不了,如果注重人,人会懒惰。)

列举个人的效能观

第二章七个习惯----概论(下)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团体活动中如何运用“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资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承者。”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及顾客与员工---运用更为重要。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三章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习惯一,积极主动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卢梭,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

以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精神领袖圣雄甘地的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从依赖到独立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二)

不幸的遭遇固然会使人身心受伤,但是基本人格不受影响。愈是艰难痛苦的经验,反而愈能砥砺志节、坚强意志、提升面对未来的勇气,甚至于感召他人。

弗莱克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种重要的价值,一是经验价值,来自遭遇,二是创造价值,出自独创;三是态度价值,也就是面临困境,如罹患绝症时的反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改变,使人以全新的观点去看人与事,进而审视自己与生命的意义;并由此获得难得可贵的见地,令人感动不已。

我经常劝导有意更上一层楼的人,加倍积极进取,不妨做爱好和能力的测验,研究适合从事的行业。甚至设法打听试图加入机构正面面临各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叫做“顾问式销售“

要求责任感并非贬义,反而是一种肯定。

由于个人成熟度不同,对尚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

(他这里说的六种习惯都是什么?)

第二部分 个人的成功  从依赖到独立第三章习惯一

积极主动的表现:积极主动又与积极思考有所不同。积极主动不仅承认现实,也肯定人有权选择对现实环境做出积极回应。

积极主动的想法: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我选择

我情愿

我打算

关注圈与影响圈

从一个人对周遭事物关注范围的大小,一级发挥影响力的意志薄弱,也能判断态度是否积极。

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

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的问题可分为三类:

个人可直接控制(与自身行为有关);个人可间接控制(与他人行为有关);无法控制(已成为过去或客观环境使然)。积极主动的人对影响圈中的这三类问题,都有应对之道。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习惯,这是我们绝对得到的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有赖改进的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不外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不成功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无能为力的问题: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习处之坦然。

上诉三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影响途径,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方式。而所有这些,都在我们所能控制的影响圈之内。

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更为理智,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先从自己做起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位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

积极主动:为期三十天的试验

(建议利用30天的时间,身体力行积极主动的精神。全力专注于影响圈的事物,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

近期内是否遭遇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影响范围之内么,提醒自己刺激与回应之间还有余地,并把握兹有选择精神

第二部分  个人的成功:  从依赖到独立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的意思:

以终为始的习惯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生活层面,而基本的目的还是人生的最终期许。上述试验可以发掘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间接及影响圈的核心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we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