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眼中我也算得上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也经常会有人问你,一定读了很多书吧?其实我是愧对“阅读”二字的,不是不喜欢,而是读的太少、太杂,既没有系统化,也没有刻意内化,不过,一直有意在用,从立春开始读书打卡到现在,读了两本书,一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为基础阅读,开启新的阅读模式,到群里的伙伴一个个每天坚持读书打卡,也一个劲的感叹,什么一个人难以做的事,一个团体便可以坚持?学习共同体有多么重要?为什么现在“阅读”提上日程?总结一句话:阅读就是寻找榜样,寻找更好的自己。
学校里,老师也会给孩子一些书单,也会要求孩子每日去读,但是总是达不到理想效果,有些孩子读着读着就不读了,就像女儿在一年级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还在爱阅读项目学校),学校就给发放了阅读存折,结果我没有督促,学校也没有落实孩子的阅读情况。习惯也没有养成,两年下来,存折上几乎空空如也。其实,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只是要告诉孩子阅读对语文来说多么的重要、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天下等,而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并且将这种热情持续下去,形成自主化自动化的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老师自己要爱上读书,我们的书读的多了,自然而然的我们身上所洋溢出来的读书的气质和素养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我们从书中所吸纳的精髓(就是说书读的多了所形成的智慧)也会指导着我们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阅读是为了成长,怎么成长?不是问别人给什么,而是要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当我们找到一个方向,自己试着想要改变自己,擦亮自己,想要生根发芽,这才是从心里长出的念想,自然而然的就落实到行动上,就算累也会乐此不疲的。 尝试着做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就永远无法成长。能力之外的事情是让我们成长的另外一种道路。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哪怕只是一间教室甚至一个孩子,也是伟大的了不起的,选中一件事一件自己感兴趣有能力做的事,用心去做,尽可能做到极致。
正如歌德诗中所说的: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这是最好的未来。可能我们脱了鞋跑也追不上那些优秀的人,但当别人和自己在同一时间赛跑时,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跑得快的别人停下来等等跑得慢的自己,。但是,最起码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在跑的话,这种差距不会越来越大。只要有手可摘星的愿景,漫天星辰怎会辜负?就像朱老师说的,无论是谁无论身在哪里,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只要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不晚,但就怕只喊“开始”而不去真的行动。其实,每个人就像农作物一样,都应该按自己的节拍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