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足球比赛
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在1977年7月30日。
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决赛,这次足球赛,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形势改变后的,第一次体育盛会。
那时候,人们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宣泄情绪的场所少之又少,所以,一张球票就难能可贵了。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邓小平副主席也来看球了。
一时间,全场躁动,人们像潮水般涌动起来,起立鼓掌,大家都激动不已。
夏建国和田源也在体育场,当他俩听到邓小平也在场内,激动的站起来,拼命地喊,邓小平同志好!邓小平同志好!
小平同志,终于能坐在主席台上,中国有希望了,大家都有希望了。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参加科教座谈会
随着科教座谈会时间的一天天逼近,方毅和刘西尧根据邓小平定下的标准,与各省市相关单位,进行了拉锯式谈判,以后,定下了全国科教座谈会,与会者名单共计32人。
当时,邓小平定了最高会议标准,这个标准,比中央工作会议都要高,并以中央名义,发正式邀请函,任何单位,都不得阻拦。
邓小平参加科学和教育座谈会,在会上,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向大家道歉,然后才进入会议的主题,他告诉大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究竟从何入手?
他又讲了一下,自己对科学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要搞现代化,必须从科研教育入手,否则就是空谈。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第二天讨论重点为:科研怎么才能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如何合乎现代化要求,如何办学,办学方针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这些一系列的问题,抛出来后,在场的科学家无人响应,他知道,这十年来,对知识界禁锢得太厉害了。
尤其是在座的科学家,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已经养成了闭口不言的习惯。
此外,他们也担心,这次会议最终会无果而终,大家心里没底,所以没人开口说话。
邓小平看到此情此景,他明白,大家心里有顾虑,他用诚恳的语气,劝解大家,放下顾虑,大胆说话,于是大家放下心来,畅所欲言。
现在,所有知识分子的头上,悬着一把剑,那就是1971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教育战线和知识分子做出来“两个估计”的定性。
它指出,知识分子是黑线专政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不解决,知识分子永无翻身之日。
大家都期盼着邓小平出来,为他们说话,邓小平缓缓的说,“两个估计”是一个根本性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由中央全盘考虑,正式作出决定。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但是,我可以表达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两个估计”不符合事实,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并且是做出了贡献的,他们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是劳动者。
专家们听到了这些话,欣喜异常,也非常激动,邓小平又说,知识分子都是为社会主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他们不是白专,而是又红又专。
所以,我请大家放心,关于“两个估计”,不用多久,中央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话音刚落,就像一滴水进入油锅,全场沸腾了。
会后,邓小平让刘西尧写出有关“两个估计”的文章,而且必须要有说服力。
刘西尧不得不佩服邓小平的能力和魄力,他必须得跟上他的脚步,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
这个总结会,开的干脆利落,心情舒畅。邓小平,浑身散发出那种无所畏惧的刚毅气质,大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这个国家,已经醒过来了。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恢复高考招生制定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气氛越来越热烈,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其中主要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必须改革的问题。
目前的招生制度,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些有文化、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招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低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
如果一个国家,人才遭到埋没,一个民族怎么会有前途呢?问题很大,也很严重,但确实一下子很难改过来。
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决定,今年就恢复高考制度,推迟两个月进行,这个决定,换来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们一致拥护,并表示对邓小平由衷的敬意。
会议一结束,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穿梭着恢复高考的信息,千家万户的人们,都在商量着,如何能参加高考这件事,让无数年轻人又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这件事,他认为,如果非要说翻案的话,那就翻吧,如果对四个现代化有利,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去翻这个案。
认准了的事,就应该坚决去做,一旦出现什么事,一切由他来承担,这句话,重如千钧。
五天的科学教育座谈会,对知识分子的认定。
邓小平解决的“两个估计”和高考招生制度的问题。
邓小平采用毛主席的话,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和贡献,加以肯定,并及时处理了许多科学教育的问题。
最后,他提到了愿意当后勤部长的问题,这样大家可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他要求,各级党委,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
邓小平考虑很周到,会议之前,就把各级党委工作,做了详细分工,包括提供资料,搞好图书馆,购买器材等。
也包括,为科研服务的实验设备购置和工厂的建设,还有办好食堂、托儿所等。
所有专家们学者听后,无不泪光闪闪,大家相信,邓小平一定能说到做到,这个人就是这样,他敢破敢立,勇于打破界线,建立一个新世界。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六十年动乱,科学和教育这两个领域,是重灾区,危害的人最多,而且还最难重新组合,并形成一定气候。
于是,邓小平选定这两个重灾区,来重新构造,一则,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当时歪风邪气严重,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拉帮结派,互相批斗。
二则,重建之后给人们以信心,让那些忧国忧民的人们,看到希望,有信心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这两个领域,包含的知识分子最多,而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是极其大的,他们不仅分布在教育战线,国家的其他重要岗位上,也有分布,给他们以希望,让其他领域的人们,也能重燃希望,奔向光明的前途。
这俩件事,无不体现了邓小平看问题的伟大格局,他不仅看到,整个国家的总体形势,并且看到了最主要的突破口,他抓住了这个突破口,雷厉风行地解决一切问题,把科教事业推向前进。
在这个突破口的带领下,中国的形势,正在一步步地,发生着变化,最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打开禁锢,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