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喜欢的都是像苏东坡这样旷达的诗人。当他遭到打击和贬谪的时候,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还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他看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宏大的格局,以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看待人生遭际与世事无常。所以无论遇到多少次的挫折,他总是能够设法从苦难中挣脱出来。
相应的,我一直不是特别理解屈原的某些选择,但是很敬佩他对理想的执着。他对他的政治理想,有明显的精神洁癖。这种执着,渗透了《离骚》的字句。
《离骚》是我国诗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确实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陈述了他希望楚国美好強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中,他也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当他耗尽全力追寻政治理想,仍然失败后,最后他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思是说:在楚国既然已经实现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宁可从古人于地下,也不能与那些龌龊的小人同存于混浊的世间!
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还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崛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意思是:让太阳走得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因为道路是如此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
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是能使楚国繁荣強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失望的悲哀——“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继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意思是说:清晨我就渡过白水继续前进,当我登上昆仑山的山顶系好我的马时,我猛然回头一看不觉流下泪来,因为在经历了这么艰难久远的攀登之后我才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所追寻的那个对象!
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由于人类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
在后来的中国诗歌里,诗人们也继承了他不懈追求的传统。
陶渊明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他所追求的乃是人格的操守。
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所追求的乃是天下百姓的温饱。
李商隐说,“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燕台》)——他所追求的,乃是在春风中苏醒的一份活跃的春心!
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等等,这些又何尝不是因执着的追求引起的感发与联想呢?
屈原虽然走了,但是《离骚》留下了几个永恒的命题:关于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悲秋伤逝的愁绪,让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继续吟咏下去。
叶嘉莹先生讲座时曾点评: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着的感情。这乃是《离骚》在中国诗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无论是诗歌,还是生活,都保有这样热烈执着的感情,那该多么鲜活灵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