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史上,《古诗十九首》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但与一般的汉乐府又有所不同。它们是社会中下层文人所作,作者年代相近却并非一人。这十九首诗实在是代表着五言古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人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说: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内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见的问题,有志难筹,欲求不满,有情难守,离别生愁;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基调。
这些感情没有人会从未经历过。然而,《古诗十九首》却独能把这些感情表现得如此低回反复,温厚缠绵,动人心弦。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
且慢慢品一品其中的一首《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它的文字之中都满含有一种感发的力量。
首都洛阳城的东城啊,城墙不但高且长,而且连绵不断、自相连接(达官贵人的圈子,对外来的求仕的寒门之士是排斥的,不接纳的)。
从地面盘旋而起的迅疾的风,它带着那么强大的摧伤力量远远地席卷而来,整个大地立刻就被笼罩上一片肃杀之气,碧绿茂盛的秋草在回风中摆动,引起了内心的阵阵动荡。
四季更迭轮换得这么快,眼看着冬天就要来到,一年很快就要过完了。
寒冷的晨风使我更意识到暮秋已经来临,从而心中感到一阵悲苦;蟋蟀已经叫不了多久了,人的生命不也是如此短暂吗?(何必如此之苦,不妨及时行乐)。
冲洗那一切加在你身上的限制和拘束。人生如此短暂,你为什么总是要说的不敢说,要做的不敢做,要追求的不敢追求?你何苦又给自己加上这么多自我的约束?(这样矛盾和挣扎的心理,引人沉思)。
燕赵多美人,容颜如玉,罗裳美衣,清曲宜人,知音相惜,这才是有德君子应该拥有的生活。
美人的乐曲声中传达出悲伤,琴声的高亢急促,种种感发使二人相互间心灵相通。
当情意在诗人內心不停奔涌的时候,手却在下意识地把头巾和衣带整理好,这是心里产生的克制、尊敬而严肃的感情,外显于诗人的举止。
诗人在此情此景急于想说两个愿望:第一个是,我愿意和你化为一对燕子,永远双飞双栖;第二个是,如果我变成了一只燕子,而你还是你的话,我就愿意衔泥做巢在你的屋檐下,永远陪伴着你。
由于诗人在思绪奔涌的当下,把两个愿望匆忙地并成了一个。这结尾在理性上固然有点不合逻辑,但从感情上却比较容易明白。
再次细读《东城高且长》,它全篇没有特别晦涩难懂的字词,铺叙的都是常见的生活场景,每个人读后都感觉有所触动,但是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
它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比喻、多方的感慨喟叹、人生问题的沉重思考、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传承……诗中所蕴蓄的,比说出来的实在要多得多!
对这样的诗,我勉强用语言解释翻译,也觉得有些部分言未及义;也无法摘取它的某一字某一句来说明它的好处。它外表浅明易懂,內涵深远幽微;它感发的生命丰富活泼,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
似乎,只有做到“涵泳其间”——整个儿地被《古诗十九首》各自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才能体验得到那种温厚缠绵的滋味,才能明白历代诗论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给予它们那么高的评价。
最感发人的意趣之中,单刀直入地沉浸入各种情感体验,或者直抒胸臆地表达志向理想,那种酣畅淋漓、豪放不羁要算浓烈的一种方式。
《东城高且长》,把对时代与政治的感慨、与个人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而表达得又是如此温厚含蓄,不露锋芒!不得不说,这实在又是一种符合传统审美价值的情绪表达方式。
一者烈酒,一者香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