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条不成文但大家都懂的规则,就是要把自己说的很难很不容易甚至很惨,而实际上也许并没那么糟。在心理层面,这是在降低自己的生活风险,降低自己的攻击性和威胁性的表现,以至于让别人觉得你没什么危害,还会觉得你人很好很和善。是一种在自保的同时寻求机遇的心理设置,就好像一个寻找掩体的狙击手。当一个人不再炫耀自己,并且开始卖惨和自嘲时说明人长大了。但不一定成长了,而是学乖了,变得圆滑世故了。只是略显尴尬的是,懂的人都懂,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混的相对骗子来说,骗术也需要提升。虚实结合,但在我们的语境中通常不会用到“骗”这个字,它显得过于直白和明显了,成年人不会这样使用语言。当我们知道了文字不仅能表达艺术、还能利用它时,就像一条会思考的狗,它开始知道沉默和不漏齿了。
我相信并非所有成年人都如此,身边也有不少好的、善良、单纯的成年人,我不是暗指自己是,是真的遇到过有这样的人。但有点遗憾或者略带讽刺,他们在物质生活中都看似过的没那么潇洒。起码没有别墅和好车,至于他们平时吃什么我真的不太知道,毕竟生性孤僻的我不会经常与人来往。其实精明的人对于自己的吃喝倒很无所谓,但他们一定十分在意自己参与的饭局里桌上摆的什么菜,但又不会表现出对菜品的态度。时常听有人讲外国人都么朴实,对房子和车子很不在意,在国外的生活让我知道外国人不太注重这些是因为他们仅仅把房子和车子当成房子和车子看待。而我们这儿,一切肉眼可见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带有附加值,我们也不在意房和车本身,而是言谈之中那种借物后的附加值,我们要利用那些东西让自己显得更有价值。
真实或虚伪的关系、探究真理,这些事儿一般我们会认为是人透过表面探究本质的行为,但我们不太关心这些,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关心的事儿,而多数成年人没有兴趣研究这些。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更大幅面的“听话听音”,这才是更为现实的部分,也可以将其形容为表面与本质。比如说请某某人吃顿饭,当然没人关心这顿饭用的什么食材、什么烹饪手法等等,而是这个人是什么地位、有什么权力、有多少资源等等。请客的人心里清楚、被请的人心里更是门儿清。这也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和学校里老师教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可完全不一样。
我记得李宗吾有本书特别著名,前些年还特畅销,每次去书店时总会在显眼的位置看到它。但最近没人宣传自然就落寞了。难道是李宗吾有问题还是他的书有问题,我觉得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时下的环境。我通常不会被时下的风气所左右,该看的书不会因为被环境冷落就不读了,反而垃圾再怎么被宣传它依旧是垃圾。
常常想所谓的实用和理想是否十分的不兼容,如果说能兼容确实是在骗人,能尽量的有交集就算不错了。对于在学校里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有点残酷,心怀理想确实是好事儿,它能养心,但不可过多。书里的文字常常是作者的臆想或人类的向往,书写美好无可厚非,重在读者以什么眼光和视角观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