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尾巾”上宽下窄,顶有丝须。平民百姓戴的多,拿比较熟悉的人物举例,像《白蛇传》里的许仙、《四进士》里的宋士杰就是。因许年轻,故用湖色,宋则年老,因此用古铜色。还有《莲花湖》里的胜英、《八蜡庙》里的褚彪扎在头上的一种,另加珠花绒球,名称叫“硬鸭尾巾”,表示他们是有武艺的。
“扎巾”是上削下圆的式样,内装铁丝架子,故竖得很高,武戏里的角色,用的最多,像《曾头市》里的史文恭,《艳阳楼》里的高登都是。正因这顶扎巾的份量轻,而且要戴得高的缘故,难处也就来了。如高登、史文恭时常挥动胡子,倘稍不留心,扎巾就会不翼而飞,而且演这两出戏的武生,在头上用的功夫,和“大额子盔”一样的吃重。
还有两顶在戏里用面也广的盔头,却不属于帽、盔、冠、巾一类,而有它单独的名称。这便是文官戴的“相貂”、武将扎的“踏镫”。
“相貂”像金黑纱帽,但是方顶平面,两旁插长平翅,只有宰相能戴。如在《战宛城》里的曹操,《探地穴》里的寇准都是。至于像《甘露寺》里的乔玄,《追韩信》里的萧何,戴的顶面加有珠翠,那是属于“改良相貂”了。
“踏镫”式样好像无翅“相貂”,但前缀绒球,后镂细花,分金银二色,像《战长沙》里的黄忠,《李陵碑》里的老令公,扎“黄靠”戴“金踏镫”,《空城计》里的司马懿穿“白蟒”就戴“银踏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