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行档来说,小生用“翎子”的时候最多,有一种“雉尾小生”的专门名称。下来是花旦、花脸,再次是老生、小丑。
一般的讲,翎子总是用两根的,可是在小花脸的盔头上,有时候也会以一根翎子出现,例如《赶三关》里的穆老将,《时迁偷鸡》里的草鸡大王,就只左插一翎。又如演到法场戏时,如在《一捧雪》中,那两个凸出肚皮的刽子手,则分左右的各插一翎。另外,也有用左右各二的四根翎子,这是赵松樵演《白马坡》里的颜良,那顶戏盔上的雉尾,比旁人多出两根。
在舞台上,用雉尾来表演各种舞蹈姿势,名为“耍翎子”。这种艺术,需要经过刻苦钻研,才能做到熟练美观。
不要以为这两根雉尾,秤秤份量不满斤把重,插在盔上,没有什么稀罕,它的难处,就是因为不占份量,耍起来便捉摸不定。再加它的高度,超过盔顶,以致手法运用的尺寸,就觉估计为难:不用力吧,样子不会好看,用力过猛呢,偏遇雉尾极脆,稍不留心,翎子就要折断。演员对这两支雉尾,真是好难伺候。
“耍翎子”有手、头、口三方面的技术:从手里去表演的,分“单掏翎”和“双掏翎”两种:一手持起雉尾的是“单掏翎”;两手并持的是“双掏翎”。
先谈持翎的手指,也有一定的规矩,须把第二指和第三指的指尖相顶,成一“凤眼”之形,翎子即是夹在这个“眼”里,手动翎也动。表演这个姿势,男女角色并无多大差别,大致上是花脸的胳膊抬得高,小生低些,花旦的手则与肩膀相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