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这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他劝说人们千万不能去打鸟,鸟妈妈一死,小鸟将在巢里饿死。
教育目标的偏移或许就是当下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不用大网去网,打猎时拉弓不射还巢的鸟。
古人讲究的是生活教育,看起来都是一件件小事情,作为老师和家长,通过自身的言行,不仅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和做人原则,而爱心的扩充和升华便是孔子倡导的仁。
古时候没有明文规定的教育目标,但大家都默认读书人要把品德修好。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一定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学会考试”。记忆中有老师被追捧是因为很会猜题,连续几年都猜对了。于是不少老师专研猜题,培训辅导班盛行,名利双收,学生们学会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实现了双赢!现代教育的目标这么一偏移,完全忽视了品德心性的培养和修炼。
清代有人是这么评价考试的:“销磨一代英雄气,官样文章殿体书”,面对现代科学八股考试,南怀瑾先生也做了如下的评价: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变成了“销磨一代精神气,电脑规程机械书”。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如此敦厚?就是因为施行德行教育的结果。在学习路上,首先要打好品德的基础,知识和学问则是第二步的要求。我在之前的《可怕的文化断层》一文里也提到了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告诫我们只有拥有了前面的“道、德、仁”之后才能“游于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里讲的是孔子的四项教育宗旨,南怀瑾先生对此的解释是:
“文”,后世狭义的理解是指文学作品即文章,而孔子所指的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及文学;
“行”,狭义上是指行为、品德,广义指的是事业的成就;
“忠”,孔子所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对任何人事答应了的话一定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
“信”,指的是信义。
孔子所谓的“忠”、“信”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内心的修养。
时常听到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那么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这就得看我们是站在哪个角度来衡量了,站在物质文明的角度,古不如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可是站在精神文化的角度,今不如古,高科技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相反却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烦恼,人类历史文化是在倒退。
这几年,国家、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了,这是件大好事,总比消失了再回去找要好得多。那么我们如何复兴、保存或传承呢?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告诉我们了:“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说承受传统文化后,要运用智慧,敏捷而勤奋的反省和研究,这也是孔子的做学问、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原则。
当下很多的社会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身为家长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如孔子一样,时常自我检点、约束、反思和反省,把教育常态化,随时随地的教学,让孩子们知道书本上求得的仅仅是前人的经验和前人的见解与心得,而学问真正的来源其实是在生活中多听、多看、多问、多经历、多体验,还要用心记下来。
网友评论